|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地理标志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在实现精准扶贫、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市采取“政府主导、部门策划、协会负责、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大地理标志培育保护,精心打造区域品牌,有效推动产业强市提振发展质量,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也颇受启发。 地方调味品享誉世界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丘陵和平原交叉相接,宁镇山脉、茅山山脉横贯其间,周围分布着长江冲积平原和太湖湖西平原,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素有城市山林、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 明显的区域特色,独特的自然因素,加上独具魅力的人文特征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这片土地孕育出了许多具有地理标志特征的名优特产。如闻名海内外的镇江香陈醋,来自美食文化之乡扬中的河豚、秧草,水果之乡句容的草莓、葡萄,以及丹阳的黄酒、红茶等等。 截止目前,镇江市已拥有地理标志注册商标10件,其中集体商标4件:镇江香醋(2件)、镇江陈醋、扬中秧草;证明商标6件:扬中河豚、扬中刀鱼、扬中江蟹、扬中江虾、镇江金山翠芽、镇江锅盖面。 此外还有非地理标志集体商标5件,包括奕源苗木、云兔草莓、苏陵茶叶等。这些特色产品目前均已具备一定生产种植规模,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其中最为知名和典型的当数镇江香醋产业。镇江香醋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以来,食醋生产规模大幅增加达50万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10%,出口量也明显增加。 作为镇江市最亮眼的一张城市名片,镇江香醋通过地理标志成功运作,完成了从一个地方传统调味品到闻名全国,再到享誉世界的华丽转身。2019年“镇江香醋”品牌价值达456.92亿元;2020年11月镇江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联合授予“中国醋都”称号,成为全国第一也是唯一。 从走出困境到探索创新 荣誉的背后,是监管者的殚精竭虑、制醋人的创新热忱、行业对地理标志商标推广的远见卓识。 其实早年的镇江香醋也一度困扰过镇江的发展。2004年12月12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对镇江部分食醋企业使用大米冒充优质糯米加工劣质食醋、使用冰醋酸勾兑酿造食醋等现象进行曝光,全国诸多媒体作了转载报道。 这一事件极大影响了镇江香醋声誉,引发了轩然大波。如何规范行业行为,保障镇江香醋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时间成为了当地各级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关注的大事。 如何让镇江香醋走出困境?原镇江市工商部门主动献计献策,提议通过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加以保护。对此,市政府发布《规范镇江香(陈)醋生产流通秩序工作方案》,成立全国第一个醋业协会,制定《镇江香醋管理规则》,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配合开展注册工作。 2007年5月,镇江香醋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成功注册。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协会制定出台《“镇江香(陈)醋”集体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镇江香醋、镇江陈醋集体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统一、规范集体商标申报使用的标准、要求和程序;研究编制《镇江香(陈)醋集体商标使用企业验收审查表》,每年组织数次由食药监、市场监管、卫生部门及行业专家组成的检查组进行上门检查、指导和服务。 目前,当地已有22家企业获准使用镇江香(陈)醋集体商标。围绕地理标志商标使用,形成了以镇江市醋业协会牵头,恒顺醋业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众多中小制醋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有效规范了镇江香醋生产,确保了镇江香醋产品质量。 镇江香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探索创新。长期以来,消费者普遍认为独特风味和品质是镇江香醋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这种品质也关乎地理标志商标生命力能否保持和延续。 镇江香醋的独特品质,很大一部分来源镇江特有的生产工艺。对此怎样看待传统制醋与创新?镇江制醋企业用实践给出了答案,即用现代的技术提升制醋生产效率,但是酿造镇江香醋的基本工艺不能丢,创新应当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一是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新标准突出了镇江香醋的品质特性,为防止假冒提供了依据。二是加强过程管控,从谷物种植、生产管理、采收储藏、包装运输等全过程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控制,确保镇江香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安全可靠。 三是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为解决镇江香醋生产企业在生产技术和工艺中的难题,成立了中国发酵协会镇江工作站,充分利用发酵协会的人才、技术优势,帮助企业提升生产工艺。 品牌布局让镇江香醋“走出去” 现在镇江香醋已经外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应我国驻外160个国家200多个使(领)馆,这与镇江香醋地理标志商标的布局息息相关。 镇江香醋走出国门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2010年镇江市醋业协会得到信息:一名韩国人向韩国特许厅提交了‘镇江香醋’中文、韩文商标注册申请,韩国特许厅已受理注册申请并公告,如果韩国“镇江香醋”商标注册成功的话,镇江香醋将无法出口韩国地区,如果商标所有人再进行领土延伸或单一国家注册的话,镇江香醋将失去所有商标注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仅一天后,镇江市醋业协会、原镇江市工商局紧急汇报当时的国家工商部门,镇江市醋业协会在指导下于公示期届满前提起商标异议。 最终,韩国特许厅支持了镇江市醋业协会的异议请求。通过这件事,镇江香醋从业者们深刻领悟到商标国际注册对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随后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市醋业协会开展镇江香醋出口前景预测,逐步把“镇江香醋”地理标志商标延伸至美国、加拿大、法国等10多个国家,同时还向国家海关总署申报海关备案。 今天的镇江香醋作为中欧互认的首批中方十个地理标志产品之一,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受到中欧双方高度关注,镇江香醋作为知识产权在欧盟27个成员国内获得保护,镇江香醋享受与欧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样的专门保护。镇江香醋的地理标志商标国际布局,大大提高了镇江香醋产品形象,增加了镇江香醋的竞争力。 “品牌意识”是共识 作为一个地级市,以香醋产业带代表的镇江地理标志工作为什么做得如此出色?在经过多次认真调研后,我认为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各方积极建言献策,促成政府主导品牌。 “品牌富农”工程是镇江全市的一个共识。因为这个共识的取得,社会各方都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地理标志在“品牌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建言献策,促进品牌战略工作。社会个层面的积极参与加之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品牌农业”在镇江由市场监管的“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 其次,“政府主导、部门策划、协会负责、市场运作”的工作格局加之奖励配套措施的明确,(对新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的,每件给予10万元的奖励), 这些都有力推进了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充分挖掘品牌资源,注重培育运作。 镇江一直特别注重挖掘区域特色,建立品牌重点培育库。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座谈、调查摸底,充分挖掘和掌握各地区不同的地标资源,将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显著、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产品列入地理标志培育库。 比如针对扬中市区域特色,筛选出“扬中秧草”“扬中江蟹”“扬中河豚”“扬中刀鱼”等作为该区域的重点培育对象;结合丹阳市区域特色,筛选出“丹阳黄酒”“丹阳红茶”“丹阳眼镜”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针对句容市区域特征,则将“白兔草莓”“茅山长青”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原则上,镇江所有地理标志或农产品商标都要从培育库中,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思路,进行培育指导,既保证申请注册的有效率,也保证培育发展的持续性。 三,纵横协调,实现立法保护品牌。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出台《镇江香醋保护条例》,首次对地理标志商标给予立法保护。镇江香醋地理标志商标自注册以来,在市场上各种制假和侵权行为屡禁不止,尤其是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与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生矛盾纠纷。 针对该情况,原镇江市工商局积极调研,并于2014年、2015年与法院等部门联合多次召开地理标志商标工作座谈会,努力探寻协调解决办法。地方立法权下放后,原市工商局等部门迅速向市人大提出启动镇江香醋立法保护的建议。2015年12月,成立了由市人大财经委、市经信委、原市工商、原市质监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立法起草小组,第一时间赴恒顺集团等企业进行醋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镇江香醋保护传承、健康发展的难点问题、关键环节、意见建议,进行细致梳理,形成《镇江香醋保护条例(草案)》(草拟稿)。 之后,镇江又先后召开20余次成员会议、部门征求意见座谈会、企业座谈会,前后经过了近30稿的修改,形成《镇江香醋保护条例(草案)》,经报省人大批准后,最终正式予以立法。 该《条例》自2016年10月1日起实施,从工艺保护与文化传承、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扶持与发展、监督和管理、法律职责等六个方面,对镇江香醋地理标志商标及镇江香醋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扶持和保护。 四,品牌引路,力求多方共赢。 结合护航品牌行动,全力指导商标注册人、行业协会做好已注册商标的有效管理、规范使用、商标保护、品牌经营等工作,实现“用活一枚商标、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在品牌保护上,镇江将地理标志作为列入全市重点保护名录。一方面,主动帮助注册人赴侵权假冒案发地进行跨区域维权,有力保护权益人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创新开展商标实时监测工作,对全市包括地理标志在内的700多件知名商标品牌进行监测,提供监测评估报告和合理化建议,帮助做好品牌保护。 在品牌经营上,镇江大力推广“地理标志+涉农龙头企业+农户”、“协会+地理标志+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力促进产业调整和规模化发展。地理标志注册成功后,大大促进了农产品行业整体发展。 (作者系陕西省市场监管局综合规划处四级调研员,现挂职江苏省镇江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