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学生评优的原点时间:2015-09-04 优秀学生的评选、表彰(以下简称学生评优)一直是个令人揪心的话题。尽管改革者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但学生评优仍然存在需要超越的不足。基于此认识,我们对学生评优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一、学生评优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目前,“矮中取高”的差额式评选是一种典型的区分性管理行为,而不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行为。这种评优和向学生发“红校服”、“绿领巾”、“红黄绿作业本”在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分明是肯定学生成长行为、成长效益的体现,自然会打击各个层面的学生的成长积极性。 (一)广大学生的成长行为未必会受到表彰。第一,绝大部分学校以学习成绩和品德为基本的评价内容,导致学校或班级设置的评选项目不能涵盖学生多元化的成长空间、丰富的成长行为。第二,各个班级的发展水平不一样,优秀生在各个班级不是均衡出现的。按比例分配的学生评优名额只考虑了各个班级的人数,没有关注各个班级的实际发展区别。第三,评奖方式、奖励形式很单一,未必能真正体现优秀生的成长价值。 (二)会不同程度地打击学生的成长积极性。第一,经常被评为优秀生的学生,多半以为荣誉迟早会“等来”,并不一定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优秀素养。第二,评选名额有限,班级中总会有大多数学生被动地成为“不优秀生”,因此,这些“不优秀生”还会努力吗?第三,选出“优秀生”后为其发奖状、戴红花、发奖品,对学生进行“名正言顺”的群体、层次区分,过早地给学生贴上了“标签”。这对于那些大器晚成型的学生是不公正的,他们的优秀素养需要在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三)引导学生从小过分地关注外在评价。现在,学生评优的项目、标准、程序等大都是教师等成年人设定的,这无异于把学生生拉死拽过来参加成年人的评选游戏,使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评选结果,无疑是在引导学生过分地关注来自成年人世界的外在评价。一个人一生事业成功几率的增加、生活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所需要的评价素养是较高的自我评价素养。目前的学生评优恰恰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素养。 二、学生评优是怎么回事? 人的尊重需要包括自尊需要和他尊需要。对于学生而言,他尊需要是指学生渴望拥有外界赋予的名誉、威信,或得到他人的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自尊需要是指学生天生具备向往完美身体、学业优秀、展示优秀特质、自我改善、自我价值实现等需要。基于此,学校在组织学生评优时,既要有他评,更要有自评。 (一)他评,理应是肯定学生成长体现的教育行为,满足学生的他尊需要。他评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一些有关学生组织按照某种标准对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成长质量进行衡量、评价,分出档次,并对评定为较高档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物质肯定。他评的落实载体是教师评判和同伴互评。他评理应是对全体学生的他尊需要的满足,通过这种外在肯定帮助学生辨别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继续前进,同时吸引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向优秀学生看齐。 (二)自评,理应是学生用科学、理性的技术手段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的行为,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论证、明晰自己应当达到的成长境地,并在具体真实的任务解决过程中提高和发展自己,在多种成长表现形式中展示和证明自己,使自己的潜在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激励自己向人生的更高层次迈进。 三、学生评优改革走向哪里? (一)形成独特的学生评优方法论:“培根+育种” 1.学生评优是一种“培根”行为。我们认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学生评优改革的价值特性也应定位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好基础上。学生评优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发光体,这才有助于培育学生挖掘成长潜能的能力。 2.学生评优是一种“育种行为”。我们认为,学生评优必须让每一位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发展、进步,意识到自己非常有可能成为优秀学生,或在某一方面是优秀的。这样,学生评优的频率越高、项目越多才越有助于培育学生自信快乐、阳光成长的种子。 (二)设置尽可能多的评优项目:“智能发现+成长领域” 1.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独特的智能类型,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长行为。学生的智能系统是多元的,相互作用后会产生特殊的外显行为,这决定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平衡的。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份学生智能类型的特征界定指标,分为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等8类62个分析方向,提醒学生辨识自己的智能类型,并据此从多个方面来分析、观照自己的成长行为。 2.引领学生关注自己多元的成长领域,科学地看待自己的成长体现。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理性的分析工具,我们设计了优秀项目申报参照框架。我们从社会责任、社会实践、学习习惯、团队精神、自我服务等领域设计了相关的申报方向,提醒学生从多个方面寻找自己的成长体现。并且,每种奖项还设计了基础奖、发展奖、优秀奖三个层次。比如,在“自我服务”这一领域里的“自尊自爱奖”,我们设计了“自尊自爱·基础奖”、“自尊自爱·发展奖”、“自尊自爱·优秀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情况申报相应的奖项。 (三)设置多种申报形式:自荐与他荐结合+竞争与展示结合 1.常规优秀生项目的申请。学期初,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学生们一起确定各类优秀学生的申报标准,公示出来,让学生们选择自己的创建方向,并照着标准去努力。学期末,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成长情况填写优秀生申报表,注明申报理由后,申报相应的优秀生类别。最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学生代表一起根据学生的申报材料,确定学生们是否符合相应的优秀生条件。每一类优秀生的名额不受限制,具备条件的学生就可以申报。 评优结果如果不展示,学生评优就会萎缩成一张荣誉证书,无法让学生本人和其他同学品味到它的分量。因此,评优过程中必须加入展示的环节。我们分学校评选、班级评选两种形式进行。“十佳学生”等学校以上层面的评优由学校组织,其他项目由班级组织。学生直接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准备素材,陈述理由,甚至还可以当众拿出“绝活”,激发求胜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痛。 2.优秀生的自主申请。学期末,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情况,自主确定要申报的项目。比如,学生感觉自己的书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只要提供一套完善的、齐全的本学期作业本,然后描述自己的书写发生了哪些变化,由班主任、任课教师、课代表、申请者本人选取合适的时间一起分析,最后确定该申报者是否具备这一项优秀条件。 3.班级优秀生评选理事会根据班级实际和一些优秀学生的特殊成长表现,还有向家长征集来的学生成长体现,在学期末共同商定设立一些优秀生项目。在每一学期的第一个星期,成立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班干部代表组成的班级优秀生评选理事会,大约15人。有时也邀请家长参加,但家长一般不参与投票、表决。比如,一位家长反映,由于他们平时工作忙,放学后和节假日照顾老人的任务多半由孩子承担,这个班级就给这名学生设立了“孝顺奖·优秀奖”。 4.学生可以不参加任何奖项的申请。如果学生能自主、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长,又对那些奖状、奖品不感兴趣,完全可以不参加申请,可以以写日记、总结、冥思的方式肯定自己一个学期来的成长。 (四)奖品设置个性化:个性奖状+个性奖品 1.改变奖状的设计方式,尽量使奖状凸显学生受表彰时的背景因素。比如学生个人的奖状,要把学校的校徽设计进奖状,代替学校的印章,奖状中要出现学生获奖前拍的照片。获得的集体荣誉,我们把班级学生的合影也设计进了奖状。 2.奖品尽量实现个性化。我们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保证不同年度的奖品不一样,又在价值等同的前提下,实现奖品的个性化。比如两位非常优秀的学生,一位来回上学不方便,骑的自行车已经旧了,我们便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一位英语成绩不好,需要练习听力,我们便给她买了一个MP5。再比如,同样是获得运动会优胜奖的班级,一个班级组建了足球兴趣小组,我们给这个班的奖品是足球;一个班级组建了羽毛球兴趣小组,我们给这个班级买的奖品是羽毛球。 (五)评优滚动效应的发挥:定期评审+不定期抽检 优秀生自主申报,受表彰的学生数量增加了,容易给外界造成优秀生泛滥的假象,降低优秀生的含金量;另外,只有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优秀的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所以,学生评优应该评选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将学生自主申报和不定期抽检结合起来。在下一次评选优秀生之前,如果多次抽查某一位同学的某项奖项,结果均显示为合格的话,可以免评,再度授予该生此项荣誉称号,并用基础奖励、发展奖励、优秀奖励三个不同的档次加以区分。对于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的优秀生,督促其在一定期限内整改、提高,否则追回证书、取消称号。 (六)加大外围支撑力量的建设力度:自身力量+家庭力量 1.班主任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这些优秀生项目都属于个性化奖励,要求班主任必须非常熟悉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专业领域的知识。 2.激发起学生的申报热情。班主任要让学生认识这种制度的益处,让学生认识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意识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是当代成功人士的重要素养,先从意识转变上进行唤醒。 3.争取家长的支持。绝大多数家长只认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学习进步奖”4个优秀生项目。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我们把学生的申报项目进行整合,把一些相关的评优项目统一到家长普遍认可的某一评优项目下。比如,把单科学习优秀者、总成绩优秀者、学科的某一项学习素养优秀者统一命名为“学习标兵”。而且,我们和任课教师还对每一位获得优秀生奖项的学生进行成长描述,让家长具体了解孩子的进步情况。 4.引导学生科学地积淀成长证明。学生普遍不会理性地积攒日常成长体现的档案材料,导致学生们学期末申请优秀项目的时候,拿不出有力的材料证明。为此,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一起培训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积攒成长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