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践“爱的教育”

时间:2015-08-20     作者:黄州区体育路小学 黄旭明 张芸【原创】   阅读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无论是传统教育的过去,还是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

  一,师爱是职责,更是责任

  ( 一)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师爱,不仅仅要求教师有爱学生的感情,最重要是让学生感受这种爱,从而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爱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体现。 (二)如何做一名合格老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使学生的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课上,您要是一名良师;课下,您得是一名益友。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育,作为一名真正的长者,用心地去引导他们!

  (三)坚持读书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资源的时代,教育面临着日益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才能肩负起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教师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四)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提高道德素养,加强师生关系。

  只有较高道德修养的教师,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加强理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有较高师德修养的人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以自己的品行为榜样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上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不知不觉中感受教师良好品德,教师身体力行的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五)发挥教师榜样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特殊任务,所以教师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明确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更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以致用。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形成制约力。教师的榜样像一面旗帜,树立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六)提高教师自己的业务素质、艺术素养,增强师生关系。

  所谓“学高为师,行正为范”。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他总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显露出较高的艺术修养。具体表现在,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并会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等方面出发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并能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七)心理辅导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一位好老师就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学生这样或那样的事也就多了,矛盾也就多了, 要想把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那就必须得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学校应当建立健康辅导站以及具备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教育一线的我们也要充当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学校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应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同学、家长、教师等和谐相处,逐步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切实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健康成长。

  二、 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关爱学生,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一)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

  教学中,教师常以一个统一的标准,用分数这把尺子简单划一地评价所有学生。这种不恰当的学习评价方式是造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反复失败的重要原因。它压抑了一些本来可以学得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破罐子破摔”,有的学生甚至向相反方向发展。“学习困难学生”的失败心态与这种评价方式是分不开的。 帮助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应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教师的期望来源于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师要相信“学习困难学生”是有潜能的,他们的潜能是可以发展的。如果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笨,教不会,带着这种消极的态度去从事教育,就会有意无意地把“这类学生好不了”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使整个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

  积极的期望必定要转化为对学生的积极要求,而积极的要求又依赖于对学生实际的了解,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是不恰当的,而只有通过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适合的。因为它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现实希望,又易于被学生内化为自觉的要求,诱导学生为之奋斗。过高的脱离“学习困难学生”实际的要求,是当前教育“学习困难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尽管教师的用心和愿望是好的,但实际效果

  却往往是事与愿违,因为过高的要求往往不易被学生接受,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反而增加了学生的挫折感,进一步丧失内部动机,压抑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才能的开掘。而教师也会因为学生未达到预期的要求,转为“恨铁不成钢”,进而发展为指责、埋怨学生。导致师生情感的破裂,整个教育就进入一种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自拔。 所以教师对学生一定要有信心和要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失败心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二)热情的鼓励与评价学生

  教师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与赞美,其实它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助燃剂。在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在他们获得成功或获取点滴进步时给予由衷的赞美,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你对他热情的期待,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 教师的鼓励要充满热情和真诚,要传达“爱”的信息,并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爱”。教师要善于表白自己的“爱”,如当学生没有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示以宽容的眼神;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要送上亲切的话语;当学生有了进步,教师要表示真诚的祝贺;当学生遇上困难时,教师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处于弱势的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教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和他们谈心、交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热情的鼓励,使其更深地感受教师的期望和爱心,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当然,一味的表扬、激励使得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所以,不能认为说好不说差才是激励,在对学生有全面和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优势和进步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成功的激励。

  (三)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交流是人类群体活动中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真诚的传递。长期以来,师道尊严一直被许多老师所遵从。不少老师总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居高临下,导致学生与之格格不入。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弯下腰或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使学生感到平等、民主,有亲切感,从而愿意接近老师,与老师交流。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里感受。用商量的口吻交流,学生会觉得老师信任他;能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会觉得老师尊重他。学生只有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和老师进行情感的交流。平等交流体验在许多地方,如师生见面时,通常是学生先向老师问好,老师要么点点头,要么“嗯”一声,这对学生来说很不平等。若老师先向学生问好,学生会从心底里敬佩老师,从而放下戒心,敢于向老师吐露心声,坦露真言,这种平等的交流,可以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让老师更易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

  总之,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视学生为朋友,怀着满腔热情去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雨露中茁壮成长。

  爱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真诚地用心去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也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不变的是对孩子的关爱与关注,要进行爱的教育,老师自己首先要心中有爱。言传重要,身教更重要,老师自己有爱,才能授人以爱。老师要切实地以爱心、以爱的行动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自己积极参加教育和社会实践,不断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实践爱的教育,这不仅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也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实践爱的教育的根本途径。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