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书包资源体系构建与关键问题分析时间:2014-12-13 四、电子书包学习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 电子书包需要庞大而复杂的资源系统,单凭一个行业不可能完成,势必依赖整个产业链的有效合作。如何在分工机制、评估体系、研发模式等方面破旧立新,保证开发者、应用者各方在权责、效益上的均衡,确保高质量的资源产出?笔者认为,应着重解决好5个关键问题。 1 产业分工机制的创建 目前,电子书包应用集中于中小学,而课本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不难预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拥有课本整体著作权的出版集团以及获得其授权的教育服务商将会是电子书包资源建设的主体。同时,电子书包产品开发商拥有硬件功能开发与配套软件研发的技术产权,使用电子书包的学校及教师则有着资源选择权和原创素材的知识产权。因此,建立校、企、社三位一体的合作开发机制(如图2所示),符合电子书包产业运作的现实。 在合作中,出版集团需要着力完成:第一,学习资源组织与体系规划。资源是围绕教材展开的,出版机构必须联合作者、教师、素材制作单位,对电子教材内容、类型、组织方式、媒体形式进行精心策划,并制定教材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第二,著作权管理与保护。目前,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方案尚待政策与技术的完善。如何界定教材改编权的归属。如何避免未经授权的资源下载、转载、复制行为,如何在版权独有向版权共有的转化中找到恰当的运作方式,都将是出版机构未来的研究重点。第三,原创资源的收集与出版。新媒体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由一线教师创作的教学素材。这些原生态素材能够很好地贴合教学实际,有着良好的目标适应性。出版机构应尽早获得其授权,将之纳入电子教材出版的整体规划中。第四,基础资源与服务的技术实现。在实践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出版机构或掌握了纸质教材数字化改造的基本技术,或与技术服务商建立了业务外包关系。部分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已拥有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实现了云出版的相关服务。因此,出版机构应尽快完成技术创新,通过已有教材资源的改造和信息服务的整合,促进电子书包资源系统的“骨骼”形成与进化。 电子书包产品开发商通常有着雄厚的技术力量,能够快速实现云平台搭建与维护、产品硬件系统升级以及特色软件系统开发。然而,电子书包功能策划既依赖于出版机构的资源建设规划,又依赖于学生、教师、管理者甚至家长在教学应用中不断提出的改进要求。可以说,三位一体分工机制赖以形成的基础,正是出版机构、学校与产品开发商之间相互依存、高度融合的共生关系。 2 社会研发力量的整合 APP Store模式是实现全民软件研发的成功案例。苹果公司一方面将APP Store作为方便高效的第三方软件销售半台,通过诱人的利益分成比例吸引各大媒体公司和业余开发者发布手机软件,一方面将其作为开放的内容分发系统,帮助手机用户寻找、购买、下载和安装各种各样的内容。Google向大众提供Android开发工具包和程序下载分析等工具,帮助程序开发者研发基于Android平台的各类应用软件,并通过“Google Play Store”平台发布和推广。这种共同研发、社会推广的方式,使手机软件业迅速摆脱了资源困境,进入了高速、良性发展的轨道。 事实上,国外的许多教育机构都在积极推动教育类APP的第三方开发。美国佛罗里达州棕榈滩郡教育局在推行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的过程中,鼓励各学科教师、教育研究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创建自己的教育APP,并通过Wiki平台发布。已发布的APP既包括适用于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的学习软件,也包括适用于教学管理的应用软件。这些软件或提供免费下载,或收取少量的费用(大多数在10美元以下),成为当地电子书包资源系统的重要来源。国内的电子书包资源丌发者应充分借鉴上述经验,建立统一的出版平台,整合社会研发力量,实现电子教材与拓展资源的并行开发,加速资源积累的进程。 3 资源审定与评估体制的重构 电子教材与纸质教材有本质的不同,移动学习资源与其他数字资源也有形态上的差异,电子书包资源需要一套新的、符合产业标准的评估指标体系。笔者建议从内容组织(如内容是否完整、颗粒度大小是否合理、能否满足教学需求、能否适应教学现实等)、媒体设计(如素材选用是否恰当、媒体资源是否丰富、能否提供必要的交互等)、配套软件(如虚拟学具是否丰富、有无学科针对性、有无技术创新性)、技术性能(如运行是否稳定、能否跨平台兼容、是否具备扩展性等)和用户体验(如使用是否便捷、是否符合阅读习惯、界面是否易操作,是否有良好的用户指导等)几个方面来考查电子书包资源的质量。 电子书包资源体系庞杂,来源多样,应用情境各异,亦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评估方法与反馈机制。笔者认为,对于电子课本、题库、课件等与教学目标直接关联的资源内容,应依靠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出版商、技术研发专家、学科教师共同完成评估。而对于课外读物、教育游戏等拓展资源的评估,则应采用专家评估与用户评估相结合的方式。APP搜索引擎Appolicious针对教育类APP推出的appoLearning服务,是对这种多元评估方式的生动诠释。 appoLearning服务将APP分配到84个类别中,由教育专家打分并写出详尽的应用体验,用来说明APP中哪些知识是有技术含量的,哪些知识是有价值的。用户搜索之后,会在首页得到备选APP的Top5名单和专家评价意见。用户在应用这些APP时,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推荐更好的APP。appoLeaming的Q&A排名系统则折中考虑教育专家的排名与用户意见,动态调整APP的评级。这使得真正得到认可的APP更容易被发现和推广,并促使其他APP开发者通过努力提升软件质量来获得关注,这恰恰是资源评估的价值所在。 4 产业标准的前瞻性研究 目前国产品牌的电子阅读器已经存在封闭开发、格式兼容性差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进入电子书包市场,这种因技术壁垒和无序竞争造成的产业乱象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为此,工信部与教育部于2010年10月联合启动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制定工作,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标准》、《电子课本标准》、《学习终端标准》、《虚拟学具标准》和《学习服务标准》作为首期研发技术标准。作为资源提供者,出版商与教育机构应当对产业标准进行前瞻性研究,力求使电子教材在元数据描述、内容编列、压缩打包、行为控制、格式交换、产品封装等方面符合市场预期,降低资源研发成本,通过增加资源对终端设备和用户需求的适应性,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将产业标准作为多方合作的技术基础,亦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资源设计框架,形成技术研发合力。 5 资源开发模型的革新 电子书包的资源开发需要按照科学的管理模式来统筹规划。传统资源研发采用的线性模式(多为瀑布型模式)周期长、风险大,难以实现对软件质量的准确控制和对研发流程的动态调整。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模型,适合复杂资源系统的开发。它吸收“演化”的概念,将开发过程分为四个螺旋周期,分别完成用户角色定义、资源需求分析,资源整体设计与资源实现。在每个周期开始时,都首先确定现阶段的研发目标、方案和限制条件,重点评估研发方案的风险,使得开发人员对可能的风险有所了解,并有充足的准备作出应对。每个周期都会建立该阶段的任务原型,由用户和开发人员来共同评估,尽早发现错误,并以此建立下一个周期的计划。螺旋模型促使开发者和用户共同参与资源研发,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风险。同时,它利用任务原型来优先实现最急需资源的开发,然后通过不断推出周边资源来应对需求的变化。这种低风险、高效率、动态延伸的资源研发模型,对于目前电子书包资源边摸索、边研究、边开发的现状而言,无疑是最为适宜的。 五、结语 目前,电子书包产业发展迅猛,许多理论层面的产品设计都已走进现实。能够融合资源管理、班级管理、学校管理、成绩管理,实现资源个性化推送、同步信息化备/授课、过程性学习行为分析的“教育云平台”层出不穷。利用数字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构建的“传感器实验室”已能在移动终端上运行。未来几年内,增强现实、可穿戴技术等也将进入电子书包研发者的视野之中。相比之下,学科资源建设明显滞后,只有少量真正实现移动、个性、智能、交互、同步和海量的资源库问世,以“校本资源一区域资源一全国资源”为框架的资源共建模式也尚在尝试之中,未来电子书包的资源研发仍是任重道远。 电子书包学习资源建设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工作,需要抱之以坚定的信念、积极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发展规划。信息时代的学习需求日新月异,电子书包的学习资源内容始终在动态地更替与丰富之中,可谓不一而足。相信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与数字出版产业链日臻完善之下,电子书包将会迎来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周榕 来源:现代教育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