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农村工匠稀缺问题亟待解决

时间:2021-05-28     作者:屈冬云【转载】   来自:半月谈网

      关于农村工匠,自古有“九佬十八匠”之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他们作为有专业技能的手工业劳动者,成为农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者和民生服务的提供者,有效保障了百姓的“衣食住行”。

      但当下农村,工匠稀缺正与其他若干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严重影响群众日常生活的又一难题。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居住的房屋漏雨,却无“瓦匠”可以帮助他们架梁盖瓦,遮风挡雨;税费改革后,农民摆脱了按时完成不了税费任务而被基层干部“揪猪尾巴”的命运,却又遭遇“预约杀猪匠,排队杀猪”的困扰;家庭主妇花大价钱买来的蒸锅等炊具一旦破损,因无“补锅匠”可以修补,只能眼睁睁地浪费;没有“铁匠”锻打锄具,没有“篾匠”编制筐篓……种种不便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展开。

      就笔者所在的乡镇而言,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且长期大量存在的工匠队伍中,当前从业人数较多的是木匠,其他一度兴旺的铁匠、篾匠、石匠、弹花匠、箍桶匠、杀猪匠等却日趋式微,散居在各村的从业人员中,多者为两三人,遍寻无人的情况也有。在现有的从业人员当中,年龄绝大多数在40岁以上。

      农村工匠大量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则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一方面,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一些原本由农村工匠提供的生活必需品逐渐有了工业规模化生产的替代品。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连片撂荒,一些生产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大为减少。

      二则这是观念分化的结果。一直以来,拥有精湛技艺的工匠在乡村社会中广受尊重,部分工匠甚至因其在提供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积攒的社会交往、人情馈赠等优势,从而成为乡村社会的意见领袖和民间权威。但现在,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逐渐分化,经济上的富有成为获取民间权威的重要条件。越来越多的农村工匠认为“不值得”或是“不屑于”留守乡村,脱离了农村工匠队伍。

      农村工匠减少固然部分地体现了的社会进步,但绝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进步。因为在现阶段的广大农村,我们仍旧迫切需要一大批扎下根来的能工巧匠为百姓提供日用品和服务。

      笔者建议,要发挥工匠技能优势,拓展其手艺增值空间,大量培育将手艺和生意结合的“艺商”;要弘扬工匠精神,挖掘传统手工制品的人文底蕴,加强工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力度;要把农村工匠纳入乡土人才规划,吸纳更多优秀的农村工匠充实基层党组织,在改善农村水、电、路等生产生活条件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工匠的参与和引领作用,提高群众自力更生的能力。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