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育人模式的大学课改时间:2017-03-06 推荐理由 当前,中小学课堂改革如火如荼,大学的课堂则“涛声依旧”。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教师阎秋霞等大学课改先行者,抛弃灌输式教学方式,重建课堂流程,重建课堂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重建了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真正将改变育人模式落到了实处。 信息化时代文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体系研究与实践始于2006年,在太原师范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团队傅书华、徐慧琴、白杰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历经10年,逐渐形成了包括教材建设、教学方式、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全新育人模式。 重建教材,突出学生中心 针对文学史教材存在缺乏服务功能、学科意识、时代特色等问题,我们从2005年秋季开始酝酿新的教材体例,至今已修订4次。 教材编写总的指导思想是:改变知识本位的教育现状,追求能力本位、素养本位的教育理想,把最好的生命养料提供给学生,在感性的阅读中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让每个人在文学的滋养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新教材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把灌输式文学史变成生成性文学史。通过淡化结论罗列,用研究典型现象的办法,让大学生在精读典型文本的过程中获取文学史知识、文学史线索和文学史观念,把共性的、结论性的文学史变成个性的、生成性的文学史。内容提要只对本专题进行客观描述,评论摘要只呈现代表性评论观点,不做价值观判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判断,形成具有个人色彩的文学史。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本教材抛弃了专著式、研究式通行原则,去除了编撰者常有的权威意识,变成了音高不同、音色相异的“和声”,体现了一种平等观念,各大板块如同知识的超市,学生均可按需索取,在与多人对话中提升了文学的生命质感。教材体现不同时代、不同读者对文本的多元、多重、多角度的分析鉴赏,包括截然相反的评论观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切感知“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丰富性内涵,也从别人的论述逻辑中激发自己的思考,进行独立判断,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构建与文本、作者、读者、时代(历史)、自我等的多重对话学习模式,以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以此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学课堂。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意识。本教材充分体现时代的信息特色,利用大数据服务教学,形成了空间无限拓展、资源无限丰富的学习领域。二维码的嵌入极大方便了学习者对资源的选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可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例如精读书目、泛读书目的电子文本,评论摘要、评论索引的完整原文,学习诗歌有朗诵指导、名家诵读,学习戏剧则有原版演出,声、电、文字共同构建的空间,打破了传统的仅以纸媒为载体的教材局限,真正做到了学习无界限。 重建课堂,再造师生关系 根据教材体系的指导原则,我们经过多年探索,中国式文学课堂新模式——行知课堂日臻完善。其核心要点有四: 一是回归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完全抛弃灌输式教学方式,倡导并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由“教中心”向“学中心”转移,课堂所要讨论的内容均由学生自主决定,鼓励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课堂则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课堂充分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 二是学习组织发生变化。传统的学习组织是班级,行知课堂则充分发挥小组作为一个团队合作学习的优势。首先是依据班级人数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一般每组七人或九人为宜。小组作为学习组织的出现,不仅仅是对传统个人自主学习的有益补充,更是一种制度创新,是新教育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小组的任务有三项:本小组文化建设,组织本组合作学习,组织班级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者不是教师,而是由小组轮流完成的。所谓的组织课堂学习,就是由小组进行整个课堂环节的设置,课前在本小组对本专题内容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负责了解其他小组的学习情况,收集大家的“审美分享”与“困惑问题”,此为了解学情阶段;与教师沟通、根据收集到的情况设计课堂形式,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为了防止有些学生游离在外,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例如课堂主持者、策划者、协调者、板书者、纪律督察者、学情收集者、查阅资料者、课后总结者等。 三是学习主阵地不仅仅限于课堂50分钟,而是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共同构成。课堂讨论交流的质量取决于课前与课后学习的深度。课前环节主要是学生在学习建议的指导下(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己制订学习方案的能力,可以不用参考学习建议),首先完成自主学习,其次把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小组成员进行初步交流,尽可能解决组内成员的个性问题,收集共性问题,留待课堂大交流。课中环节,就是课堂本身,任务主要是“审美分享”与“解决困惑”,“审美分享”是以小组为单位把本专题最有价值的审美要点与大家分享,要求说清楚文本之美、美在何处、为何而美三个问题,使文学课真正回归到审美的本质。“解决困惑”则是各小组提出经过交流依然无法解决的共性问题,由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此时的教师是一个参与者、观察者、引导者,在关键时刻能把“跑野马”式的讨论思路拉回到课堂,并且能够随时穿针引线,给予适当的点拨,以引导学生走向高质量、深层次探究。课后环节,主要是学生针对本专题的学习,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反思总结,包括自己哪些能力得到了提升,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并且针对课堂交流新生成的问题进一步查阅资料,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这样的学习流程,不仅实现了课堂空间的变革,而且利用学生对课堂展示交流的期待,促进课外学习,从整体上改变了大学生缺乏动力的懒散学习生态。 四是课堂以提升能力、培育素养为追求。抛弃知识本位的课堂,是遵循学习规律的必然回归。讲坛变为论坛之后,学习流程发生了颠倒,学习组织建构成为小组,学生的诸多能力均得以不同程度提高。听说读写作为文学教学的基本技能,是行知课堂首先要落实的目标。小组在合作学习、组织课堂的过程中,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均得到锻炼。 重建评价: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中,如果课程建设是核心,课堂教学是关键,那么评价体系的重建则是落实改革目标的基本保障。 我们的评价体系构建经历了两个阶段。2009年秋季开始课堂改革,到2015年期间,采用平时学习过程70%,期末闭卷考试30%的比例,即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自2016年开始完全采用过程性评价,取消期末考试,学生最终成绩是本学期专题学习的平均分,计入有效成绩的总次数不低于70%。例如本学期一共25次专题学习,学生选择其中成绩最好的17次进行平均,就是学生最后的成绩。 主要评价学生两个方面:个人学习过程与小组组织课堂过程。个人学习过程包括:课前40分,课中35分,课后25分。课前40分,分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两部分,其中阅读笔记20分,用以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与审美发现,要求言之有理,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发现问题10分,记录自己阅读困惑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0分。 课中35分,其中要点记录5分,记录课堂交流中对自己有启发的重要观点。发言记录25分,记录自己在本堂课的有效发言要点。新生成问题5分,记录在课堂新生成、未得到很好解决,但有继续思考价值的问题。 课后25分,其中本课小结15分,对本专题学习的总结、反思,尤其是课堂新生成问题通过怎样的探究方式得到自己的答案。本课评价10分,是学生自评与组内互评的平均分。最后要有本小组所有成员的签名认可。 小组组织课堂学习过程记录表包含如下内容:学情收集10分,小组备课15分,学习方案15分,课堂组织35分,学习评价15分,小组总结10分……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学生评价三项评分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只参与课堂点评环节,其余均由学生自评和互评完成。彻底改变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评价的现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与他人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 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自出版以来,在广东、湖北、江苏、山西、重庆等省份被选用,得到了众多专家的一致好评。我们的教材及课堂模式两次获得山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课堂直接受益者的学生更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毕业生在教学工作岗位践行我们的教学理念,均有不俗表现。2012级学生盖金龙目前在广州某国际学校任教,被学校的英国校长认为“不像是传统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谈及我们的教改,校长直言“不可思议”。 (作者单位系山西太原师范学院) 延伸阅读·大学生眼中的课改 我是满怀热情地走进当代文学史课堂的,从阅读文本到查阅论文,到思考问题,到将自己想说的话打造精致,再到课堂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我非常享受这种过程。(班梁婷) 课中讨论问题时,大家畅所欲言,敢于说出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和观点,并为此进行激烈的争论,这是一种怎样的学习氛围!大脑极速转动,内心热情澎湃,把自己全身心融入课堂活动中,完全摆脱了以前上课的那种死气沉沉、昏昏欲睡的局面。(朱丽) 尽管新课堂很累人,需要无尽的思考,但是你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人生,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求答案……最后发现自己成熟了许多,就是那种思考带给你的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自信与底气。(兰亚倩) 新课堂的最大成功在于培养了一大批热衷课改的师范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粒课改种子,这些种子终有一日会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友谊和知识,最重要的是坚守精神,这更加坚定了我成为一名课改教师的理想和信念!(贾丽敏) 一个学期的新课堂,让我读的书比上大学以来读过的书都多。说实话,刚开始我并没有真正从心底认可老师所说的教育情怀,觉得有点矫情。但当我真正融入课堂,才渐渐被这种情怀感动。组织课堂时老师深夜解惑,课后因为不同意老师的观点占用老师休息时间,都是常有的事。现在课改的种子已种在我心里,我将来也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践行课改。(武桃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