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网易公开课看网络音乐教育发展前景时间:2014-12-12 将传统音乐教学转变为网络在线教学是一项打破常规的壮举。在中国,学习民族乐器自古以来就有“口传心授”的说法,而如今与人面对面的却是一台冰冷而没有任何感情的机器,在此形势下开展网络音乐教育将面临哪些问题?区别于大型公开课的个性化音乐教学又该建立怎样的运营模式? “网易公开课”的启发 热爱在线学习的网民很多都体验过网易的公开课,而在产业界,更多人将这个公益项目视为中国在线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将时间回溯至2011年,网易宣布正式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成为该联盟在中国唯一的企业成员。该联盟拥有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超过250所教育机构和相关联合体,提供超过20种语言的1400门课程,网易翻译团队将其翻译成中文,免费供网友下载。 人们可以从网易公开课的官方定义中提炼出以下几个关键词:名校公开课、视频、网络教学平台。网易以名校公开课作为服务内容,以视频方式进行展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此外,简洁、亲和的使用界面,基于云概念的网易云课堂等在线服务,都为其在线教学增加了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网易打造的在线教学以“公开课”为特色,该特色同时也成为一种局限。以音乐、艺术等学科为例,能被覆盖的课程很少,现有资源也大多为公开性质的讲座和少量试点大学的公共课。 专业人士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音乐、艺术类课程有其系统性、特殊性和专业性,并不能靠一二节公开课来体现。况且相应学科分类繁多,仅以乐器为例,各类乐器演奏、理论技巧就涉及诸多门派。所以网络音乐教育的开展,并不适合采用公开课的运营模式。 将传统音乐教学转变为在线教学是一项打破常规的壮举。在中国,学习民族乐器自古以来就有“口传心授”的说法,而现在人们要面对的却是没有任何感情的电脑,如何让学习者接受这类差异,是开展网络音乐教育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音乐爱好者比预想的多 笔者针对不同工作背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在273份有效问卷中,有57份来自音乐艺术领域的工作者,216份来自非音乐艺术工作者,大约每4人中就有1人从事某种音乐艺术工作。 调查受众以青少年居多,其中97位(占调查者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6岁~12岁的小学生,中学阶段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少,而17岁~28岁的调查者主要来自在校大学生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除97位小学生之外,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普遍拥有较高学历,对于文化艺术具备一定的辨别欣赏能力,64%的调查者都有独立决策能力和稳定的经济来源。 有超过25%的调查者在被问到是否愿意学习音乐艺术时答“否”。除了近25%从事音乐艺术工作的调查者之外,有近一半的调查者喜欢音乐艺术。值得关注的是,有近一半的人学习音乐的时间超过5年。 在近25%的从未学过音乐的调查者中,超过半数的人对初级至中级音乐资源有需求,44%的人对高级别音乐资源有进一步的需求。 在问及家中有无学习音乐的人时,部分调查者将自身也计算在内,该项调查似乎不能真实地反应现状,但出乎意料的是,选择2人和3人及以上选项的调查者有72人,几乎占到了问卷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或许可以从侧面说明:音乐艺术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已经接触音乐艺术学习的调查者,会弹钢琴的近一半,会唱歌的超过一半。唱歌、跳舞、弹琴三项艺术活动已逐渐从专业舞台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人们开始关注相关领域中的业余学习市场发展前景。 调查者主要是在琴行、艺校、少年宫等地方学习音乐,还有部分聘请家教或进行自学,少量人群在社区参加音乐活动。学习音乐的人大部分都希望能够获得专业音乐教学资源,琴行、艺校、少年宫是他们的首选之处,选择这些地方来学习音乐,是因为上述机构能够提供较为专业的音乐艺术教学师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