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探析

时间:2014-12-16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电子书包进入课堂已是必然趋势。在介绍电子书包这一新兴设备的基础上,总结了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对电子书包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电子书包;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1019303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球化的命题,“电子书包”应用于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技术为学生学习体验与创作提供了空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生存能力都得以发展[1]。人们希望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模式有效结合,能够解决学生书包超重、学习资源不足、学生学习被限制在课堂之内等一系列教育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加快信息化进程”的提出和开展电子书包试点,电子书包在我国教育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电子书包的开发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将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产品,是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数字化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开展电子书包的教育应用研究是新技术、新媒体与现代教育理念深层次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电子书包不是简单地将书装进电脑,而是由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与最新技术构成的一种数字化学习环境,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2]。目前,关于电子书包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各方信服的定义。2011年,“虹口电子书包”推进小组[3]定义电子书包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各个学习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刘繁华[4]在总结前人定义的基础上将电子书包界定为:电子书包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承载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网络支持与服务功能,支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协同互动,并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移动学习媒体。

 1 电子书包的主要特点

  理想的电子书包除了需要具备轻便、易操作、可手写、阅读不伤眼、内存大、运行速度快等特征外,还需具有方便快速的网络、丰富的应用软件支持等特点。因此,相对于传统的书包,电子书包具有如下特点:

  1.1 学习终端便携、可移动

  学习终端外观与课本相当, 轻薄、坚固、耐用、便于携带,支持手写、滑屏、自动翻页等,电子书包极大地减轻了学生书包的重量,可以存储所有的课本、笔记本、参考书、字典、词典等;具有无线网络接入功能,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电子书包还可通过存储设备保存各种资料,外出时不必携带大量的书籍,只需要携带一个存储设备就能够满足各种需要。

  1.2 学习资源丰富,灵活生动

  电子书包中的电子书表现形式比传统书籍更加丰富,可以通过声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满足教学需求。电子书包是将电子书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教学资源包,构成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电子书包是有针对性、能及时反馈指导、可自主生成练习题、能进行问题积累、及时更新资源的学习工具。

  1.3 支持服务多样化、个性化

  电子书包的应用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使用者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教育工作者;不仅提供教师学生学习的信息载体,而且支持双向传输、互动交流的过程。因此,电子书包在学校发挥教学优势的前提是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基于3G、WiFi、WiMax技术的无线网络建设为学校数字化教学奠定了基础。数字化服务平台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多样化服务,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

  2 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电子书包进入校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电子书包也必然会带来一场学习革命[5]。 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很大的优势,它包含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生动,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的技术平台提供了即时、动态的学习行为数据反馈,教师能够即时把握真实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6]。

  2.1 教学手段更加先进

  电子书包包含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挂图、模型,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假设,通过想象来设立问题情境,而电子书包具有多媒体解析功能,通过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多种媒体的配合展现,将问题情境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究,大胆质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电子书包的网络功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查到相关问题的数据信息、背景资料等。因此,电子书包的使用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电子教材有很多视频、音频、动画等素材,能够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视频、音频、动画的使用能够加大对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加深学习印象,教学效果也将大大提高。

  2.2 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电子书包可以提供丰富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需要安排使用教学资源库中的素材,拓展了教学资源的来源,有些课件可以直接点击播放。教学资源库中还存有大量优秀的多媒体教案,使得那些边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有利于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状况。电子书包以及由此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缩小各地区、学校、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实现教育公平。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后,使用电子书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教师制作教案的工作量和难度。

  2.3 支持多元化评价方式

  电子书包支持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多元化评价,实现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教师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点评和辅导,通过电子书包中各种互动手段和技术,实现更为便捷充分的师生对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发挥过程性评价的指导作用;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利用网络与同学进行在线讨论,根据自身情况收集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料。电子书包可以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整;利用学生交流平台,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增强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一对一辅导。

  2.4 提供即时互动的数据反馈

  由于电子书包的交互平台能够提供即时动态的学习行为数据反馈,学生的练习结果能够迅速显示出来,教师能够较为便利地了解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能够把握真实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过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很难逐一了解,但透过电脑记录的学生学习电子档案袋,教师能够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而进行个别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部分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不愿在课堂上明确表达自己的学习问题和困难,而利用电子书包的交互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电子书包进行私下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5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电子书包使用的最大意义,不是取代传统教学工具,而是改变既有的教学和学习模式。电子书包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受体,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电子书包将使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使课堂学习逐步过渡为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这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电子书包以及由此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必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力促进素质教育。

 3 电子书包应用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校校通”、“班班通”项目的实施, 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已初步具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服务平台;“智慧校园”、“教育云”的兴起与发展,为电子书包的推广提供了技术与环境支撑[7]。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改变,这为电子书包的应用带来了很大便利,学习者更加容易接受利用电子书籍进行学习的方式,为电子书包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了可能。发展电子书包顺应了社会及教育发展趋势[8]。

  电子书包经历了10多年的应用探索,它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已经凸显,但是现在仍旧面临一些技术和观念上的问题与挑战。电子书包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价格偏高、数字化资源欠缺、网络平台建设不完善、电子书格式不统一和教育思想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其后续发展,成为电子书包推广应用的瓶颈。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引起教育的深刻变革,使教育思想、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巨大变化,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创新学习的更大空间。 电子书包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书包的应用将会逐步成熟并迅速推广,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认可的主要教学与学习工具。目前,电子书包的应用还停留在一些简单应用的层面,由于电子书技术发展的限制,电子资料的不足,距离实现无纸化教学还有一段发展、完善的时间。同时考虑到处于发育阶段的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长期面对电子书,不做笔记,存在很多弊端,如影响学生的视力、影响书写能力、导致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等。对教师而言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将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教学可能失去它独一无二的传播地位。

  电子书包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与途径。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重视对电子书包的应用,这将有力推进电子书包的发展和普及。电子书包是数字化教学进程中的必然发展趋势,终将深入到实际教学中,并对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122125.

  [2] 方海光,刘泮,黄荣怀 . 面向电子书的移动学习系统环境应用及趋势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1823.

  [3] 黎加厚.“电子书包”的遐想[J].远程教育杂志,2011(4):111.

  [4] 刘繁华,于会娟,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 (1) :7385.

  [5] 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34.

  [6] 吴晓超.电子书包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J].装备前沿,2013 (3):79.

  [7] 张梅迪.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9):8789 .

   作者简介:祁婉茹(1988-),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王清(1968-),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