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14-12-15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摘 要“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是指具备“创新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的人才。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教材、实践、师资等方面探索适合学生个体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容、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一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沟通交流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市场适应能力。

  关键词“三型”人才;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模式设计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模式的滞后,使得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学生实际应用开发能力较弱,与用户沟通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特色不明显,知识相对陈旧,学生的知识“杂”而不“专”;②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培养的人才层次不合理,培养中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与社会真正需求脱轨;③ 科研与实践训练不足,人才培养没有达到真正的产学研结合;④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行业交流沟通能力较弱。

  国外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也强调立足学生实际,但其分层分类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国内先进。美国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较好的学科适应能力。对此,他们的课程设置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学生选课自由;教师授课以学生为主体,侧重应用,内容不拘泥于教材的特定知识体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实时更新;学校与行业公司联系紧密,常常请一些著名的计算机公司的开发人员给学生做现场讲座;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查阅文献,总结学科前沿,技术明确自己在行业中的角色与定位,并组织学生在课堂及时讨论并进行组织引导。如此一系列的培养过程,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课程设置有的侧重工程,有的却偏向产业应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加强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除了参加课堂学习之外,还要完成一系列综合练习、团队作业,这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为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英国也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让学生选择多个与计算机交叉的学科,学科的交叉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相应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

  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趋势是: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立足学生实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具备创新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的三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1 “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1) 改革课程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众所周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因此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结合行业需要,增强针对性与实用性,实践教学要与行业紧密联系,必要时请行业专家参与指导。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总结、积累和提高,在课程体系的不断更新过程中,也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专业教研室(学校)可通过与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完全参照市场需求,每隔固定的时间周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完善课程体系,缩小学校和行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真正意义上解决学校培养和行业需求脱节这一根本问题。

  (2) 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实施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根据课程和实验实训内容的要求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横向与纵向差别化教育,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还可采用丰富多彩的电子课件进行教学。每门课程,教学团队中每位授课教师都制作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多媒体CAI教学课件。课件把难以讲解的知识点和纷繁的工作过程,作了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特别注重网上平台建设,分别开发了教学资源共享支撑平台、在线教学支撑系统等多种实验平台,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学生可随时网上下载视频、课件资源,从而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3)采用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由于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快,专业课教材的更新往往赶不上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传统项目化教材大多数并非真正意义的基于真实工作过程,而只是在章节上体现项目模块和任务模块。因此,应采用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并在教材中及时补充或更新新的知识和技术等相关内容。我们与兄弟院校合作,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材编写。联合使用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集体备课,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网上教学、网上教学资源共享,并把网上信息作为内容最广泛的教材。

  (4)应用实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过程。在项目化教学方面,一直困扰课程教学的是项目的真实应用性,我们有多个横向课题,完全解决了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项目教学资源匮乏问题。

  传统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开发企业或模拟开发企业情境下,被动地接受开发任务,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及创新能力,以及缺乏学生在社会行业场景交流能力的锻炼。我们提出基于“企-校-企”三方平台工作过程思想,即客户企业向校方(指教师带队学生项目组)提出开发任务,校方主动跟客户企业洽谈业务需求,提出解决方案;随后,校方项目组成员与开发企业专家交流,或在真实开发企业情境下进行客户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并撰写项目计划书。在这种“企-校-企”三方平台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及创新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行业场景交流能力,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产学结合。

  (5)提高教师自身能力,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随着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更新,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重要的是还必须具备专业教育和企业一线相关实践的知识与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师进修学历,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培养教师拥有为企业服务之能力,把理论知识融汇到实践工作中去,成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教师在教学时就可把一线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做到产学研结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鼓励和引导教师利用各种渠道争取横纵向科研课题,通过对科研课题的研究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要求骨干教师每年必须承担工程项目的开发工作,保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尽量参加国际国内的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丰富和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保证骨干教师具有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经常组织团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共同讨论教学、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讨教学与科研的方法,以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科研能力。

  (6)激励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参加科研课题工作,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传统导师制是学生在第三年才分配,我们采取进校导师分配制,学生进校后,双向选择个人导师,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学生潜力。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申报创新型实验项目、参与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者让他们参与教师的一些科研项目。实际项目和应用系统要和专业紧密相关,要具有一定前沿性。学生参与的项目要难度适中,在学生的能力解决范围之内,但是不能太容易,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后能够解决。这样学生的不同潜力得到了挖掘和发挥,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结语

  总体来说,“三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系统的、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该模式有利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高等技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同时,师生的产学研创课题、项目、作品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文敬,元昌安,廖伟志.创建“四位一体”实践模式,促进地方高师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大学教育,2012,1(7):5457.

  [2]刘浩,贺文华.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3):103105.

  [3]方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启示[J].计算机教育,2007(5).

  [4]王卫红.分层分类精细化、多元化、立体化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12,25(3):1219.

  [5]李竹林.基于CDIO理念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陕西教育,2012(4):8990.

  [6]周燕,曾凡智,杨广发.科技竞赛驱动及多知识点融合的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16):1922.

  [7]李先娴.英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特点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7).

  [8]王雪川.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实践与探索,2012(9):224226.

  [9]郑剑.“工作室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6):173175.

  [10]肖晓丽,邓江沙,陈川.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2):100101.

  基金项目: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育研究项目(2013JY011)

  作者简介:廖定安(1976-),男,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智能系统。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