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式网络直播实训平台的构建与实践时间:2014-12-13 【摘 要】文章没有从技术上研究流媒体和网络直播系统,而是从实训平台的构建和实践角度阐述如何利用简单的设备、开放的软件和现有的流媒体播控平台快速搭建移动式多机位网络直播系统,以及“网络直播工作坊”学生队伍的建设和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分享。强调在直播过程中导播与摄像配合,主持人把控场面,利用电脑输入信号以及建立快速反应小队伍工作机制等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网络直播;实训平台;实践经验分享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都会邀请许多国内外高校学者和传媒业界专家来院讲座和交流实践经验,学院每年也举办或承办许多大型的文娱活动,如“赫尔墨斯”文化节、大学生电影节等。这些非常好的讲座和活动因举办场地的限制,学院内部也只能有很少的人能够聆听到或参与,更不用说外院和外校的学生和老师了。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有摄像设备和会拍摄的学生,并已成立了校级的“网络新媒体创新实践基地”;本校的软件学院也有自己开发的并获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的流媒体播控平台。于是萌生了搭建一个“移动式网络直播实训平台”的想法,让知识、经验和校园文化能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的老师与学生受益。 一、移动式网络直播实训平台构建 1 网络直播技术平台搭建 流媒体技术和网络直播系统都已非常成熟,有关网络直播系统的应用也很多,这里不再详述。现主要介绍如何利用学校现有的技术与设备,快速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实训的移动式多机位网络直播系统。 搭建一个多机位网络直播系统,最主要的就是三部分:导播台、编码器和码流播控平台,如图1所示。 (1)导播台 由于直播场地是变化的,因此必须选用便携式的演播箱,考虑到直播内容多为讲座类节目,且主要为学生实践使用,故选择四讯道的导播台就可满足要求。另外,视频节目是在网络上直播,图像不需要达到广播级的清晰度,故导播台选择标清格式就可以。 通过选型,上海洋铭公司的移动导播台Datavideo HS-550集成在一个时尚轻便的铝箱中,适合应用在教育、会议等多种场所。HS-550支持4路视频输入,3路为CV(复合)输入通道,第4路可以自由选择复合视频、DVI或VGA。支持电脑信号输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讲座类节目中有大量的PPT,从电脑中直接取信号会比拍摄投影画面效果强很多。HS-550支持CV和DV输出,输出信号可接入流媒体编码器,也可通过自带的CF卡录像机进行直接录制。HS-550能做三种转换:淡入淡出、划像和硬切,并支持一些简单的转场特效,这些功能足以满足网络直播要求。切换台上方有2个7时LCD显示屏,一个显示屏被分割成四个画面分别显示四路输入信号,一个显示屏显示输出信号。HS-550充分集成了视音频接口和独立的供电系统、通话系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编码器 相较于核心的导播台,编码器的选择比较简单,出于成本考虑,采用软压缩方式。一台普通的高性能服务器,配上一块支持软压缩的流媒体压缩卡即可。压缩卡承担模拟信号的采集与编码工作,压缩和播出软件选用MS Media Encoder9,它可以支持多种流媒体格式和直播模式。由于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收看视频的移动终端用户越来越多,面对多屏融合的需求,通过Encoder,我们将视频源文件转换成Smooth Streaming所支持的文件格式,并在“移动设备”选项卡上,选择“允许输出到Apple数字移动设备(E)”选择框,以支持苹果手机用户收看。两个最主要的手机平台IOS和Android,都已提供了对微软公司的Smooth Streaming自适应流媒体技术的支持。 在编码器上把流媒体的分发模式设为PULL(拉)模式,让播出服务器主动从直播编码器检索流,这样编码器在网络上只会产生一个视频码流,不会对校园网造成负担,因此可将该码流带宽设置大些,提高网络直播的图像质量。这种工作方式还可以支持多台直播服务器同时从一台直播编码器进行流检索。因此需向学校网络中心申请为编码器分配一个固定IP地址。 (3)播控平台 网络直播平台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流媒体的播控,这部分不是新闻学院学生的强项,好在本校软件学院师生已经开发并在运营一个名为“莘莘网视”的播控平台。“莘莘网视”网络视频直播平台搭建在Window Media平台的基础上,自主研发P2P音视频传输和播放技术,实现支持大量用户同时访问网络视频直播的功能,向教育网提供网络电视服务、直播、点播和时移业务。 因此,我们只要把播控平台当成一个“黑匣子”,在“莘莘网视”网站(www.tv33.net)上开通一个“书香沁新传”的直播栏目(栏目名称由学生策划),该栏目的后台视频流指向我们直播平台编码器的固定IP地址和HTTP端口号。这样,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进行直播,只需通过一根网线将编码器接入就近的校园网端口,直播视频码流就能被“莘莘网视”的播出服务器检索到。 直播时,校园网内的固定电脑用户可访问“莘苹网视”网站或通过“莘莘网视”客户端软件实时收看:手提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通过接入无线校园网访问“莘莘网视”网站或通过“莘莘网视”客户端软件实现随处移动收看。 2 网络直播实训平台队伍建设 网络直播的技术平台容易搭建,技术平台搭建好后关键是如何应用好这个平台。实验中心是实践体系的基础建筑,因此首先想到在学院实验中心下的“网络新媒体创新实践基地”构建一个学生的实训平台——“网络直播工作坊”。工作坊的启动由实验中心老师在学校申报一个名为“书香沁新传网络直播实践”的SRP项目,SRP项目是学校专门为老师指导学生实践设立的项目。利用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一定的创新实践学分的要求,吸引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工作坊。 通过选拔,第一批选择了7名学生,以院学生会学术部学生为主。这出于两方面的考虑:(1)学院学生会学术部有一个“书香沁新传”系列讲座活动,已成为学院的一个品牌活动,这样既拓展了活动的传播渠道,又使工作坊有一个基本的直播量锻炼学生;(2)学生会组织每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工作坊也可以每年自动补充新学生,以老带新,使工作坊能够长期运作下去。 这7名同学被分成四个岗位,摄像、导播、现场技术和活动策划,各自主要练习本岗位的技术,同时也轮到其他岗位熟悉相关技术和要求,以便直播时各岗位能紧密配合。工作坊的成立是为将来搭建更大的实训平台——“校园网络电视台”储备技术和人才。 二、网络直播实训经验体会 直播工作坊学生经过短暂的技术训练后,便进行了几场直播演练,演练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这里与大家交流分享。 1 摄像与导播同样重要 导播的职责是通过导播台里的内线电话系统调控指挥各个摄像机的机位,监看和调度各讯道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以及电脑输入的画面,利用视讯切换器选择并切换输出画面,以及监听所有与画面相关的音频信号。对于直播节目来讲,导播的工作具有即时制作的特性,相当于导演,是直播节目制作的核心人物。在多机拍摄现场,摄像师就是导播的“眼睛”,导播和摄像师必须多次沟通。是否能够高质量地呈现一台直播节目,导播和摄像之间的默契配合相当重要。 对于场景简单,变化少的讲座类网络直播节目,镜头的丰富多彩是吸引网友看下去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时摄像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摄像过程中,既要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也要有对人物的重点突出,通过镜头强大细节表现力,让网友对讲座活动现场、主要人物和活动过程有直觉上的认识和具体细节上的了解。因此在拍摄时需运用一些拍摄方法和摄像技巧,增加视频画面的丰富性。即使对于那些现场中静止不动的拍摄对象,也可以通过一些摄像技巧将本是静态的内容变成观众眼前富于变化和感染力的运动状态。哪怕是固定机位的画面也需要一定的创新思维才会产生丰富的效果,如在讲座台前放一盆鲜艳的塑料假花,从而使呆板一成不变的框架鲜活起来。在拍摄静止状态时还需要及时抓住现场动态的关键因素,使画面做到动静搭配。 因此,为了让学生尽快熟悉导播和摄像的技能并找到其中的感觉,每次直播完后,直播小组人员都要留下来开一个交流会。会上除了指导老师对直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指导外,大家把刚才直播的视频再看一遍,导播和摄像针对每个画面进行交流,看导播的想法是否与摄像拍摄的意图一致。多交流几次就能增加导播和摄像之间的默契,导播看到摄像提供的画面,就知道摄像运用镜头的目的,摄像听到导播的指令,就清楚下面该拍什么镜头。 2 串场主持人把控场面,确保声音连续 直播讲座类节目,必然有学生提问环节。有的学生提问时忘记拿话筒,或拿了话筒忘记打开,造成声音的不连续。这是非常致命的问题,对于视频节目来讲,声音的连续比画面干净还重要,一旦声音停止了,网友的思维和情绪也就被打断了。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专门设计了一个直播节目串场主持人岗位,这个角色除了对直播节目的开始、互动环节和结束进行串场外,还负责给互动提问环节的学生传递话筒。主持人一定要保证话筒处于开启状态才交到学生手中,学生提完问题后拿回话筒,在嘉宾回答完提问后,主持人用手中的话筒问“是否还有同学有问题”,再把话筒交到下一位提问学生手中,不能让同学之间直接传递话筒。设计这个繁琐的环节,一是为了保证话筒状态开启,以防学生回答完问题后顺手关了话筒;二是主持人交话筒给下一位学生,有利于摄像镜头随着主持人移动,快速捕捉到下一个提问的学生,否则声音连续了,摄像画面却跟不上。 3 发挥电脑信号输入端口作用 嘉宾讲座时会用到PPT、视音频节目等资料,事先除了把这些资料拷贝到演讲台上的电脑外,还需拷贝一份到接入导播台的电脑上。这样,摄像机位只需对着嘉宾和观众,不用考虑拍摄投影出来的画面。嘉宾讲座时,根据需要导播可不时把PPT信号切出去,嘉宾播放视音频短片时,接入导播台的电脑也同步播放短片,并把电脑信号切出去。 接入导播台的电脑除了同步播放嘉宾的PPT、视音频资料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用好了可以使直播画面丰富多彩。直播开始前,可以切出一个写有“精彩演讲即将开始”之类的PPT画面,并播放背景音乐,或者播放嘉宾的简介和讲座内容介绍。这样,提前访问“莘莘网视”网站“书香沁新传”直播栏目的嘲友可以知道直播是否会按计划进行,并对讲座的嘉宾和讲座内容有个大致了解,思维和情绪都有个准备。事先还可以准备一些写有“现场互动环节”之类的PPT,直播时,当所有机位的画面部不理想时,导播可以把这些PPT字幕切出去。如果能提前几天联系上嘉宾的话,可事先与嘉宾沟通讲座的环节和内容,并提前准备一些与讲座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或视音频资料,当嘉宾讲到相关内容时,可把准备好的资料切出去,这样不仅使直播画面丰富多彩,克服直播场景单调的缺陷,而且有助于观看直播的网友理解讲座内容。 4 建立快速反应的小队伍工作机制 低年级的学生课程比较多,每次直播讲座不可能工作坊的成员全部到位。如果讲座次数很频繁,场地经常变化,则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的运作机制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要把设备的安装运输便捷化、简单化。(1)为了避免线材太多和摄像机位与导播台的距离限制,我们将一台移动摄像信号用无线传输代替有线传输。(2)定制作了一个可推动的1.0米长的三层航空箱,上层放导播台和手提电脑、无线视频接收器,中层放流媒体编码器和12时显示器、无线话筒接收器,下层放2台摄像机、一个三脚架、一个电线滚筒和网线。航空箱的盖板和前后档板是可拆卸活动的,上两层的设备基本不动,这样导播台与手提电脑、无线视频接收器、无线话筒接收器、编码器,编码器与显示器等设备之间的接线可先连接好,节约现场连线时间,也避免频繁插拔设备造成对设备损坏。航空箱的盖板还配有四根小锈钢管,把钢管拧在盖板上可当桌子使用。哪个地方需要直播,把直播箱推到现场,找个合适的空地打开直播箱就可构成一个直播工作台面,接上电源和网线就可开展工作。 其次,在直播的人员方面,我们尽量保证够3个人就町开展工作,1个人负责导播,1个人负责主持和现场调度,1个人负责2台摄像机。对于小场景的讲座,用2台摄像机就可以了,一台用三脚架固定拍摄嘉宾正面,采用中短场景:一台移动拍摄,负责嘉宾的侧面和观众。移动机位采用无线传输并配一个可绑在身上的托架,以免摄像拍摄时间长了太累使画面抖动,同时摄像也不受传输线束缚,方便移动实现一个人照顾两台机器。直播开始时,负责摄像的人先调好固定机位,然后再去做移动拍摄,期间不时照顾下固定机位。 三、平台特色 学生实训平台的搭建并不难,重在如何利用好平台给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平台中学生易于实践,乐于实践。本平台具有以下特色: 1 结合学科特色,将新媒体技术与摄像技术有机结合 以往新闻学院多建立的是单纯摄影或摄像实训平台,而本实训平台将影视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让影视插上新媒体翅膀,传播得更快更远。 2 整合校内资源,低成本高效搭建平台 一提到建立学生实训平台,人们首先想到要与外界企业合作,其实学校内部就有很多资源可利用,只要别的学院有而自己又不能做的东西,就可以加以利用,建立合作。 3 建立一套运行机制,保证常态化运作 建立实训平台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建起来容易,运作不长久。搭建实训平台时,同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营机制比搭建技术平台或签署合作协议显得更为主要。 作者:胡兵 郑重 来源:现代教育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