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电化教育在课程整合中的有效性

时间:2014-12-12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化教学教育以其独特性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被普遍应用。因此如何使电化教育教学和当前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从电化教育等相关概念入手,介绍了电化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独特性,并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电化教育和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化教育 课程整合 有效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深入,职业学校作为改革的先锋军,正面临最深刻的职业技术方面的变革。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不单单在教育的方式和学习的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电化教育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促进电化教学和课程整合,值得我们深思。电化教育凭借其特有的立体教学信息传递网络,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一、相关概念介绍

  (一) 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是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幻灯、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用于信息的传递,并在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管理和研究的一种综合教育模式。它的出现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 课程整合

  对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从而改变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这种课程整合主要是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来促进师生合作,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整合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的教学。它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 电化教育与课程整合

  所谓电化教育和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等,将其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从而能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电化教育在课程整合中的独特性特征

  (一) 网络化特征

  电化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来作为支持的,它连接所有的设备和各种信息,共同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让原本封闭的校园变得开放和共享。电化教育与课程整合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线学习等方式,大大扩展了学习资源,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范围,从课堂教学过程延伸到家庭、社会,改变了传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二) 人本性特征

  教育的基本理念应该是培养学生人格独立,创造性,而不是依赖的个性。而独立的人格和创造力不是靠老师来教他们,而是让学生受环境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潜能。因此给学生创建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电化教育由于其硬件和软件环境的建设都以人为本,符合人性化特征,且具有易用性和操作的要求,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一方面,由于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和掌握了要学习的内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方式的网络化,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的空间和前提基础,创造了学习的平台,实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以及人际通信和及时反馈,更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来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及个人潜能,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电化教育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电化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其与高职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仅解决了高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厌烦”的心理,让他们爱上文化课程,同时也使他们在电化教育的帮助下更好的直观形象的了解所学习的专业技术知识,尤其是满足了教学设备不足的高职院校的弊端。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整合过程中,电化教育与课程的整合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 教学目标偏离

  在电化教育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时常出现信息技术喧宾夺主的现象,使教学目标出现偏离。课程成了技术的展示对象,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导致学生的学习行为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

  (二) 盲目追求技术手段

  很多老师过度把整合的目光放在了技术手段的改变上,过分追求课件的“外在美”。把运用教学课件当作一种“时尚行为”,盲目地关注、追求技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焦点放在了具体技术手段上。

  (三) 无视信息技术的功能

  教师将教学设计中的文字堆砌在媒体课件中,把媒体课件当作教师的“替身”,忽视学生学习,使“整合”成了教师的单边行为。

  (四) 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

  对于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发挥“整合”优势,使得学生学习活动“放任自流”,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五) 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有的老师过分依赖网络教学资源,必要时就上网下载教学课件,不加以任何修改。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自顾自地一路点来,讲解过程变成为一场“多媒体秀”。学生则只能随着屏幕所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六) 课程整合的形式化

  许多整合行为只是为展示的需要而设置,并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中。考试评价的压力迫使教师倾向于采取填鸭式的口授式教学,而无暇顾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甚至有的教师对不会制作媒体教学课件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四、实现电化教育在课程整合中的有效性之攻略

  (一) 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知识、技能和动力,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种传统的惰性,因此全面实行电化教育,利用现代化先进信息技术,转变教师角色,确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阻碍高职院校新的教学模式确立的主要障碍。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实现电化教育和课程整合有效性的首要任务。

  (二) 制定相关奖惩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目前,高职院校学术和教学的评价体系中,仍然没有对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制定明确的要求,也没有建立教学模式改革的激励机制。这样因为没有老师的热情努力工作,通力协作,教学的任何改革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以适应网络时代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也需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教师的信息素质的培养。

  (三) 寻找有效整合的契合点

  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框架结构和教材的总体特点的基础上,应该研究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住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特点,梳理出教材的知识点,为教学设计和有效整合的实施奠定基础。尤其是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可以初步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为有效整合中作好准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准确地抓住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就能够顺利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汽车发动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中,讲授发动机汽缸的工作原理时,一方面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另一方面仅仅观看汽缸实物很难让学生真正的形象理解其工作原理,这时就可以寻找汽缸工作原理和电化教学的有效契合点,通过播放一些制作好的教学视频,或汽车4S点的培训光盘可以让学生直观有效的了解工作原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就会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分析学习者优化有效整合的工具

  学习者分析是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常常会在认识风格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并逐渐达到稳定。学习者分析包括两部分:一是智力因素,即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二是非智力因素,即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在进行学习者分析时,首要考虑学习者的因素有:认知发展的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高职学校的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具形式时,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对学习者分析对整合工具有一定的优化效果。

  (五) 加强对媒体角色的认知

  在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对话。在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中,媒体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与教学条件等因素,且与方法选择相辅相承、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靳琳.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析[D].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6

  [2]鄂文慧.试论电化教育在课程整合中有效性的探索[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33)

  [3]李仪.新课程背景下电化教育在课程整合中有效性的探索[J].吉林画报(学术版), 2013(7)

  作者信息:张玲,(1980.10-),女,汉族,籍贯:河南焦作,学历: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系统设计与网络技术。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