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问题研究

时间:2014-12-12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常规教研基础上,尝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校本教研中。分析了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的优势和二者优势互补的意义,提出应结合各自优势开展高效的教研,从组织管理、专家引领、合作互助、资源共享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地融合两种教研方式,有效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网络教研;校本教研;教研方式;虚拟教研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1017402

  0 引言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随着博客、微信等社会性软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学习与研究活动转移到网络上。同时,许多学校管理者也意识到,通过网络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教研活动称为网络教研,又称虚拟教研。当前,传统校本教研仍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管理者需要探究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的优势,使网络教研作为传统校本教研的有力补充,共同促进教研活动的发展。

  1 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优势分析

  1.1 网络教研优势

  要探知网络教研的优势就要分析网络教研的要素。周元春(2004)在总结了人们对虚拟教研的定义后,提出虚拟教研具有以下要点:首先,虚拟教研,指的是一种教研活动;其次,强调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构建的虚拟环境;再次,强调多种类型人员的参与,包括教学研究者、教研员、教师以及学生,但主体是教师;第四,强调活动的跨时空性、跨地域性,其本质在于这种教研活动的开放性[1]。结合当前网络的实践经验分析可知,网络教研具有以下优势:

  (1) 教研活动多主体性。

  常规教研中往往是专业研究人员作为教研的主导者,与教师的交流以单向为主。教师在教研中的不平等地位亟需演进为以教师为主,包括同伴、专业人员之间的多主体、多向交流、讨论和分享。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研究注入了新元素,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铺设了一条“视听—交互—距离”三维空间综合效益最优的技术线路[2]。

  (2)教研活动移动性与异步性。

  信息技术使网络教研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参与者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学习。教师只要具备计算机和上网条件,便可以参与本学校、本地区开展的教研活动,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参与到其它学校和地区的教研活动中去。教师可以随时自发展开讨论,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研讨,没有时空束缚,并且由于教研的整个过程通常能够以图文方式得以保存,教师可随时了解研讨的进展,有利于教师在研讨之后进行二次学习和思考[3]。

  (3)教研资源开放性。

  优秀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过程是教研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资源。网络教研中可根据参与者的认可,方便、快捷地使这些资源发布在教研空间中。教师可以围绕这些资源展开讨论,结合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实践经验发表对资源的看法。视频技术的运用更可以将课堂或教研现场般进网络,实现实践性问题的研讨。

  1.2 校本教研优势

  (1)目的性强。

  校本教研的理念是:“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4]。”校本教研旨在以研究促发展,是结合工作促发展的教育行动研究。校本教研以解决学校自身发展问题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具体的教研活动,实时监控与调整,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研目标。

  (2)情感交流密切。

  校本教研以学校教师为主,参与者已经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关系,对对方的个人能力与性格特征较为熟悉。面对面交流渗入真实的情感交流更能加深对教研问题深入、细致的理解,这是网络教研无可替代的。

  (3)组织性强。

  科学的组织管理是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保证。校本教研由学校管理人员或教研组长组织,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管理者和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管理人员全程关注、干预教研活动,保证教研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1.3 优势互补的意义

  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有着不同的环境限制,二者无法替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发挥学校管理层的作用,合理安排教研活动,能够实现网上与现实互动、教师灵活安排的教研形式,创建教师愿教研、会教研的良好氛围。利用网络教研资源平台、专家引领支持,以及方便快捷的交流条件,不仅能够提高教研的效率,还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信息素养,以及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而言,运用网络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补充,可以有效缓解教师能力的地区不平衡。

  2 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制约因素

  (1)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中的普及不到10年,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普便较低且差别较大。网络教研需要教师较强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无论从学生还是个人专业发展来说,都要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只有养成自觉获取信息的意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保证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

  (2)教研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教研制度实施的内容包括实施方案和各项具体制度。网络教研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校管理者对网络教研管理缺少实践经验,没有建立起符合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结合开展的活动制度、考核制度、评价制度和保障制度,不能为学校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教研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开发网络教研资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正处于从硬件环境建设向软件资源建设的转变防段,学校缺少精通网络技术与教育技术的专业人员,管理网络教研资源对中小学校来说难度较大。探索教研资源开发新途径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新问题。

  3 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策略

  两种教研形式各有优缺点,应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建立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相结合的新型教研模式,将两者的不足屏蔽,优势互相结合。

  (1)合理组织,加强管理。

  开展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下的新教研,首先要解决教研组织管理的问题。将校本教研的强管理引入到网络教研中,使网络教研的开放与校本教研的集中结合起来,使网络教研也在教研管理的范围之内。充分运用激励方法,对跨学科网上评课、网上教学反思、主题课跟进、网上论坛交流等教研行为及成果进行记录和激励。

  (2)专家引领,突出实效。

  邀请教育专家参与学校教研活动。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教育专家可远程同步或异步参与教研过程。目前,中小学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关注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需要与教育专家进行交流。专家参与可以提高校本教研的深度与效率,使教研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

  (3)校校合作,共建共享。

  教研活动中引入校际合作,扩大教研参与者的范围,让外校的成功经验指导本校解决教育教研问题。与外校进行教研资源的共建共享,创建依托网络环境的校际教研共同体。

  (4)合理运用教研媒体。

  教研过程中相关的交流媒体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化时代媒体的生成更加方便。教师应主动创建教研过程中的文字、图片、影音媒体,记录教研过程,也可以将课堂或教研实录放在网上共同研讨。

  (5)求同存异,相互补充。

  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各有其优势及不足。网络教研对当前教研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能片面地追求网络教研,而应该将两种教研的优势进行互补,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促进教研目标的实现。

  4 结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开展教学和教研是时代的选择。应该针对不同的教研条件与目标,有计划地融合两种教研方法,使教研实践在信息化道路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周元春.中小学虚拟教研活动的特点_功能与组织管理方式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2] 国光明,孙秀梅.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商业眼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5152.

  [3] 陈琛.基于网络教研的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8.

  [4] 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3]GHBZ065)

  作者简介:俞翠山(1976-),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刘新兵(1988-),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