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时间:2014-12-12 摘 要: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基层学校发展尤为落后,城乡差异明显。对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若干建议。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将极大地推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教育均衡发展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当前,各国都将教育视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中之重,而教育信息化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对整个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变化,并将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回顾近几年来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在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作用,因此,分析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对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范来促进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10年,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及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等工作目标和要求[1]。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 1 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城乡差异明显,投资不均衡 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基层学校发展尤为落后,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信息化建设投资分布不均衡导致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城乡差异明显。 越是基层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教学资源获取、教师能力素质等方面越差,更应当投入较多教育经费和资源,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全国基层学校(各级教学点、完全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数量占学校总数的80%以上,教师数量占教师总数的50%左右,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但是,基层学校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总投资所占比重较小,经费支持总体较少,而且学校自身又无法从其它地方获取经费支持,导致了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较差,大部分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要求完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更为关键的是,硬件环境较差进一步使学科教师的能力发展受到制约,教师无法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教学资源,自身教学水平较难提高,导致教学质量永远停滞不前。此外,基层学校早期配备的设备已老化淘汰,学校已配备的设备联通性、交互性等方面较差,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较少,教学资源获取困难等,都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差距。 1.2 信息化建设主体单一,未充分调动市场建设力量 目前,高级中学、完全高中由于办学规模较大,办公经费相比较为充足,每年可以有一定规模的自筹经费投入到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则完全依赖上级拨款,建设主体过于单一,没有运用市场机制和充分调动市场力量。从市场视角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它的规模是以千亿来计的,教育信息化或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所带来的市场也非常庞大。一边是教育信息化庞大的资金投资需求,另一边是大多数学校主要依托教育行政部门拨款进行信息化建设,这必然引起大多数学校由于缺少经费投入而导致学校整体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 1.3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较少,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质量不高 从整体上看,西北偏远地区社会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区差异。在绝大多数地区,家庭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非常有限,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承担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能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各类制约因素很多,其中计算机数量和专业对口教师因素尤为重要。 1.4 重视硬件环境建设,忽视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大部分学科教师只是了解信息化教学的概念,但是将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应用于课堂实践中还存在困难,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普遍较低。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信息化硬件环境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更重要的是教师整体专业化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最核心要素是教师,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及课程改革的实施等都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建议 2.1 根据学校类型和规模,制定不同建设标准 基于以上对现有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针对国家“三通两平台”战略工作的有效实施,根据学校类型和学校规模,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提出适合不同建设标准的建议。 由于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在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做好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分类指导、分区推进。 通过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更新教育传统观念、推动教育改革、关注农村和西部等贫困地区的不利群体,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建设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加强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建立国家基础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国家分级存放基础教育资源库,制作同步课堂和教育资源光盘等方式促进发展。配合课程改革,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整合,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国家对培训者进行培训,各省再根据不同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培训一大批骨干教师,各县(市、区)对所有教师通过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大面积进行校本教研,也可通过专家开展网络教研的方式双管齐下,真正做到培养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2.2 多元化建设主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建议采用不同建设模式,多元化建设主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实施,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深化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市场驱动力,引进信息技术企业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建设模式。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各学校要转变“自己投入、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维护、自己使用”的传统建设方式,由企业投资搭建平台和提供服务,学校购买服务获得平台和空间的使用权,促进各学校信息化的整体推进。例如,甘肃省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提供政策支持,由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采用“竞争提供、政府准入、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形成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优势互补的格局,促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我省的整体推进。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99.8亿元都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竞争”的方式,让信息技术企业建设,然后通过收取服务费的方式每年向学校收取一定的信息环境使用费用,一定年限后,信息化设备或环境归学校所有,不再上交服务费用。 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中央政府财政拨款和各种基金会项目投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推进,逐步实现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 2.3 加大对基层学校投入,努力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差距在建设过程中,应向农村学校进行资金、政策倾斜支持,更加关注基层学校硬件、资源、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加强基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分类、分层、分步实施的建设策略,坚持按需建设的原则,逐渐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同时,考虑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需要,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县级教育部门统筹一定比例的公用经费,支持信息化的建设费用与可持续发展的费用。并且根据学校的学生数,分级进行宽带接入费用的支持,对于学生数在200人以下的学校政策就全部承担接入费用,随着学校学生数的增加,逐步减小支持比例。 2.4 注重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配置,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质量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吸引计算机、教育技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培训、考试等方式获得信息技术从业资格等方式,促进专业对口教师逐步向农村地区学校渗透,加强教学点、农村完全小学的信息技术专业对口教师的配置和拥有率。在保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促使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质量逐步提高。 来源:软件导刊 作者:苏 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