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中学素质教育漫谈

时间:2008-07-08     作者:甘谷二中 刘建祖【原创】   阅读

  从春秋时期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到当代的教育方针,都体现着教育目的的素质内涵。但时至今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还不甚明确。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中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某些偏向及其主要特征。一是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表现为被动的“为分数而学”、“为教师而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仅限于升学,使他们无暇对未来生活的真谛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二是在家庭,学生的学习动机似乎主要来源于父母的期待,而非自己的兴趣。他们想努力达到的目的不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而是为了父母的期望。三是在社会上,将本应社会化的人变成纯粹的“经济人”。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素质教育,即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具体来说,素质教育就是指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有所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是为应试而努力,只注意提高学生文化课的分数,对每一个学生都作同样的要求,不切实际地想把他们都培养成名校学生。在教学上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学生总是围绕教师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素质教育力图以“人本”思想为指导,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发展人和培养有利于社会的人才为目的,是尊重个体发展、进入自由天地的价值回归。

  三、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应“有教无类”。教育者应正确看待每个学生,寻找其闪光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全面教育,培养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告诉他们“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努力,必然会有提高。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想方设法让他们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让非智力因素不断滋长,诸如理想意志、品质、毅力等。二是不断增强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健全和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使素质教育“疏而不漏”,有条不紊。四是在校内实施以班主任为主,以科任教师和员工为辅的全员管理机制,学校领导和各个组织上下齐心,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作出应有的贡献。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展丰富多彩、活泼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以正面教育占领主阵地,让学生自由发展个性特长,以期将来人人都有用武之地。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