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鉴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时间:2008-07-09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也相当广泛的术语。古有“礼、乐、御、射、书、数”,今有“德智体美劳”。不管怎么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换言之,就是创造能力。 文学作品的作用除审美、认识、教育外,培养想象力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想象力是当一个人的思维不受某种特定的时空限制所产生的一种飞跃。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但有一个孩子却说“变成了春天”。这里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情感。情感就像想象力的发酵剂,或者像托起想象力翅膀的风。试想,如果那个孩子不是那么的热爱春天,从心底盼望春天快快到来,他的脑海里是不可能迸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意的意象的。同样道理,心心相印的情人之间的盟誓也是如此。如汉乐府中的《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一连串石破天惊的想象,堪称惊天地、泣鬼神,一个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体验的人是绝对写不出这样响绝千古的诗篇。因此,与其说这首诗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还不如说是情到极处的一种迸发升华。 文学鉴赏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文作作品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力量,直接诉诸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想象力,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文学作品最能激发情感,培养想象力的,当首推诗歌。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统,“诗书传家”———不但用之于家,还可用之于国。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 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精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辉煌灿烂的部分。送别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写景诗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边塞诗,描写苍凉景物,抒发悲壮的爱国之情。浪漫主义,上天入地;现实主义,引人深思,都对人有不同的感染作用。古代文人,写诗抒怀,以诗成名立身。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都没有在政治上发挥他们的抱负,最后在诗文上成了名,这和自小的诗歌熏陶是分不开的。 到了现代,有许多伟大人物都是在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陶冶下形成了非凡的精神文化和艺术素养的。鲁迅、毛泽东、陈毅、郭沫若等都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他们无论在政治军事上还是在艺术方面,都是把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和他们自小受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其实,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讲,诗最接近于他们性情,最接近于他们天真烂漫的心灵。孩子天然就是诗人。所以,课堂上不能没有李白的激情,不能没有苏轼的豪放,也不能缺少了李清照的缠绵,少了王维“诗中有功”的幽静。 不仅是诗歌,小说也能激发起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西游记》如同浪漫主义风格的诗,《红楼梦》简直就是一部人生史诗。鲁迅的一句“苍黄的天府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让人们想象到旧中国整个农村的面貌。精彩的戏剧同样有诗的功能。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想象的典范,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令人惊心动魄。总之,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陶冶青少年情操,激发情感,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