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师生情感互动

时间:2008-07-01     作者:山西太原市育英中学 张年丰【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摘 要] 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更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言,为此,要从教师的职业观、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堂气氛、教学情境等方面入手,创设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 情感互动 互动 思想政治课 师生

    我们先来设想一下理想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激情和责任感,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他们努力学习、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分享彼此的见解:老师和学生愉快地开怀大笑,不时开个玩笑。这样的课堂其源头活水正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相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能激发师生活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师生互动开始更多地被人们所关注,但是,很多研究总是把认知作为师生互动的载体,把师生互动理解为: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进而认为,课堂上提问增多就是师生互动的加强,导致很多教师为问而问,课堂上显得热闹非凡:一会儿集体提问;一会儿个别提问,实际上很多问题没有价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的影响下,没有理解师生互动的实质。传统的教学论观点把教学活动定性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完成认知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这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学观,忽略了课堂中师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没有认识到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种互动观也就忽视了人的存在,只剩下了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互动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作为独立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强调动作或情感相互作用的对等性或对称性。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活动都是他们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而情感是生命的社会性意义所在。所以,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主要是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交互影响的,师生互动的实质是师生主体间情感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借助于一定的客体,产生情感的交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激荡、思维碰撞、生命体验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由于其特殊性,更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门课要关注学生道德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试想,干巴巴的知识点,枯燥的说教,怎么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波动呢?没有情感的认同,又怎能让学生信服教师所讲的观点呢?学生之所以对我们这门课不感兴趣,厌烦这门课,正是因为很多教师让这门课缺少情感的互动。如,高二哲学关于人生价值这部分内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灵魂的碰撞,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把一个个问题罗列出来,举例时只举书上已有的例子,或者一些老掉牙的例子,学生会觉得老师讲的是“假、大、空”,的东西,根本不能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根本不会树立“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样的信念。相反,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能讲一些自己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或者即便是举一些人们所熟知的例子,教师也要融入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教师动之以情,学生才会动之以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样,教师所讲的内容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唤醒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其信仰、价值观的形成。可见,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如果没有师生的情感的互动,没有师生双方发自内心的相互欣赏、认同和肯定,就不会有课堂的生气,不会有师生双方精神的汇合,更不会有学生对崇高的价值思想的追求。

  二.创设思想政治课堂积极的情感互动

  课堂中师生活动的基础在于情感的沟通和相融,只有情感的相融,才能调动兴奋的情绪,触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力,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气和乐趣,充满智慧的挑战,使师生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生命的灵动。所以,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

  培养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欣赏和肯定。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课堂被学生认为死气沉沉,缺乏一种学习的刺激和挑战,这其中教师要承当很大一部分责任。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或未能寻找出学生的兴趣切入点,无视学生的情感和需要,不考虑学生的问题和担忧,表现出对学生的漠不关心。这些教师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己教师职业的错误认识。很多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进入生活或者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此获得一份固定收入,用以维持生计。基于此,他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搬运工,把教学看作是循环不已的简单重复[1]。再加上思想政治课在学校被当作是副课,不受人重视,更加让这些教师心灰意冷,认为自己的生命只能在飘洒的粉笔灰中无奈地淹没。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一天天丧失教育的激情,甚至每日拿着陈旧发黄的讲稿上讲台,试图以岁月的陈迹来证明自己的教学阅历和工作年限。

  所以,我们要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重新认识自己活动的领域——课堂的价值。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我们要使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不只是为学生的成长而付出,也不仅仅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2]。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就不会让自己生命的园地荒芜,他会倾情耕耘,他会在课堂上充分感受生活的完满和意义的充盈,这样,激情就会在他胸中澎湃,诗意就会在他心中流淌。有了教师的激情,有了教师的诗意,才能唤醒学生的激情,学生的诗意,这样的课堂才不是沉闷的,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了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相融,充满了灵气,充满了成长的快乐,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如,在讲“人生理想”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早已丧失对理想激情,只剩下了对生活的满腹牢骚,恐怕是无论如何讲不好这节课的。相反,如果教师把教育当作了自己的生命所在,情形会大不一样。一位教师在讲这节课时,对学生娓娓到来他少年时代对理想的追求,当年的理想比他今天教师的职业似乎要远大的多,他的理想似乎并未实现,但是,他更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对理想的认真思考、重新认识,以及对教育这一使命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课堂就不再是诸如“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此类枯燥的说教,相反,教师的真情实感引起了学生内心的震撼,由此引发了学生们深深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学生们谈论自己的理想,谈论父辈的理想,表达自己对理想的思考、认识,甚至谈到自己的理想可能受到的挫折。正是源于教师对教育的真情付出,才有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互动,才使课堂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

  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借助于语言,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实现的。但是,那种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并非真正的对话,因为在这种形式下,总是包含着某种教师的权威在内。对话意味着师生之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意味着师生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平等的师生关系。尤其思想政治课,要体现其德育性,要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仅靠教师的权威,靠自上而下的灌输,是不能真正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学生不会从心底信服教师所讲的内容。如,在学习社会主义民主的先进性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总是对教材内容不以为然,认为教师是在说假话,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选举制度,公民的权利等要比我们国家民主许多。这时候,教师简单的说教绝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相反,展开平等的对话则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对话中,允许学生表达疑惑,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教师不能以“训导者”的面孔出现,简单地否定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背景材料来引导学生共同交谈。

  比如,与学生共同讨论关于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对美国的霸权行为感到不满,对伊拉克人民的处境寄予深深的同情,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会逐渐认识到美国民主的两面性。可供交谈的话题还很多,如美国的竞选问题、种族问题等。当然,在对话中教师也要客观地承认学生谈到的美国民主的先进之处,以及我国民主还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认识民主的本质。通过这样的平等对话,学生感到教师能够倾听自己的见解,尊重自己的观点,才会从心底接受教师的观点。这种认知观点能够达到一致,正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3]。”

  积极的课堂管理。每一个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担负着课堂管理的任务。积极的、健康的课堂应当给学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被重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能够得到承认。被接纳或者说归属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归属于一个群体,感到自己被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接纳[4]。接纳学生意味着承认并且赞赏学生的内在价值,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必须喜欢每一个学生,但是,教师必须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学生,学生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地被接纳。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里,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关注,同伴对自己的支持,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心灵的安全与自由,才敢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观点。试想,在一种紧张、不安的环境中,学生哪里能与教师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呢?思想政治课是育心的课,如果学生总是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所有的教育都只能是以空对空,没有任何实效。所以,教师要以一种民主、开放的态度,合作、宽松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如果我们的政治课堂能够建立起一种充满信任、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接纳、期望、自由的关系氛围,就能使师生之间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

  在课堂中,学生如果感觉到自己被重视、教师和其他学生需要自己, 自己有能力承担责任,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他就会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努力会对课堂产生一定的影响,自己的参与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与教师沟通,与同伴交流,课堂上真正的互动才能发生。相反,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是无关紧要的,自己所说的、所做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他就持一种冷漠的态度,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来观看课堂,观看教师的表演。这样的政治课堂一定是枯燥的、呆板的,绝对不会有学生对教师所讲的信念、价值观的认同。

  创建积极、健康的课堂气氛,需要我们教师有正确的教学观,即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体,是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的独立的个体。这样,在课堂管理中才不会“目中无人”,不会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尊重学生。在正确的观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用真诚的行动来表明自己接纳、重视、关心每个学生,以此来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学会仔细倾听。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最基本方式。课堂上,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在他们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都要仔细倾听,不要因为学生观点错误,就打断他,不让他说下去?仔细倾听让学生感到教师在认真对待他、尊重他,他所讲得有价值,值得教师付出时间和精力。反过来,学生也会回报教师,仔细倾听、认真思考教师所言所讲,一种积极的双向交流就能形成。其次,教师可以运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来表达感情。有时,对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如同说:“我关心并支持你”。竖起大拇指、OK的手势、放松的动作或简单的招手等,都可以把承认、接纳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用真诚的语言、组织课堂活动等来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创设富有激情的教学情境。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为师生的情感互动创造条件。思想政治课要学习许多关于国家、世界形势的问题,有时候,学生会觉得这些问题离自己很遥远而没有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设计一些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讲授《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播放萨克斯曲《回家》,在令人感怀的音乐声中,我充满深情地说:“一听到这曲音乐,就激起我们对家的深深眷恋,就让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愿望,去享受家的温馨与可爱。但是,今天的世界上,却有许许多多的人无法回家:在美国的轰炸声中,多少伊拉克人流离失所;流浪了几十年的巴勒斯坦人民至今无法回到他们美丽的家园;在非洲国家,每年有无数的人因为饥荒和贫困而背井离乡……回家,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究竟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呢?我们愿意一起讨论吗?“优美的音乐和教师的叙述,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差,也引起了学生对人类的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此时,学生不再感到将要学习的这个问题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与自己无关的话题,因为,他们的心、他们的情感已经被这个问题所搅动,他们愿意思考、分析、甚至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分析、讨论也由此展开,学习很顺利地进行。

  由此可见,只有激发起内心的情感,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气,令人鼓舞。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由此,今天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改革就要关注师生互动的数量和质量,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渗透,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活力,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见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

  三联书店,1999。

  [3] 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 (4)

  [4] [美] RaymondM.Nakamura 著 王建平等译:《健康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年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