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评学生的几个“误区”时间:2017-01-09 天性好动、贪玩、自制力差的青少年,免不了要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并不可怕。只要能接受教育批评,认识错误,自觉反省,努力改正,那么,他们就能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更快地成长起来。可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惩戒不合时宜,无限“扩大化”,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有可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发现有些教师在批评、惩戒学生时容易走进以几个“误区”: “罚款代替耐心引导”不可取。制定班规,约定俗成,学生犯错,用钱惩戒。班委操作,专款专用,教师遥控,简单省心省力,效率还高,在班级管理中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会误导学生金钱至上,“有钱能使鬼推磨”,不利于学生深刻认识错误的原因,错误的后果。因而不科学,不可取。 “撵出校门万事大吉”要不得。制定几条“高压线”,有言在先,谁若以身试法,轻者停课反省,重者勒令退学,还美其名曰“此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换换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发展。”本该接受教育的求学年龄,却被当做“害群之马”驱逐校园,流落街头,令人痛心。 “动辄请来家长”实属不作为。有家长坦言“一听到老师的电话,我头脑就炸了,唯恐孩子在校又惹事了。”成长中的孩子偶尔犯错,十分正常,教师要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职责,没有必要兴师动众,事事都推给家长。多数情况下,有些小事小非,教师稍加提醒,学生知错改正即可,不可把家长也一同归为“同案犯”,一块批一顿“解恨”,或推给家长让家长去“教育”,自己成了甩手掌柜,这是教育的懒政怠政,是不负责任的不作为行为。 “一人犯错,全班遭殃”不可做。一同学扰乱课堂纪律,教师大发雷霆,大吼“只要某同学在教室里,我就坚决不上课。” 说完夹起备课本扬长而去,留下乱糟糟的教室。一人害病,众人吃药。犯错同学千夫所指,备受指责,其余同学耽误宝贵的上课时间,实在是可惜而无辜。这种迁怒株连政策,只能证明教师的无能,实在不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一人犯错,数罪并罚”不应当。有些教师真是“有心人”,善于记录并积累学生“罪状”。当学生犯错时,就会把以前的旧账一一摆出,陈谷子烂芝麻数落一通,批得学生体无完肤,好像该生一无是处。这样的做法,只能激起学生的怨怼心理,逆反对抗,破罐破摔。 “揪住不放,无休无止”不明智。学生犯了错,教师只要批评一次,教师点到为止,学生改了就好。可是,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长记性”,或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揪住不放,大会批小会骂,再把家长叫来一起训。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学生的反感与对立,不利于学生对错误的认识,更谈不上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多对一群起而攻之”不可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犯错,教师要顾及其颜面,悄悄进行批评教育,决不可在大庭广众之下发威,也不要把学生拉到办公室当着众多教师的面声色俱厉的责骂,更不可所有教师齐上阵,你一言我一语“多对一”声讨,让学生颜面扫地。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学生丧失自信心、进取心,加快走向教育的反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熟知“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教育要拿砖打人的学生时,只说了四句话:“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陶先生的话言简意赅,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令人信服。可以断定,教育效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它甚至可能影响这个学生的一生。“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由此可见,批评不一定非得声色俱厉,它可以是和风细雨的,甚至是甜蜜的,就像加了糖的咖啡。我们要以陶行知先生为师,对学生多些尊重热爱,多些宽容赏识,多些耐心和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