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有素质的人时间:2016-12-23 前进的社会呼唤文明,科学的未来呼唤文明。江泽民同志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一、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青少年儿童一代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今天的孩子从小就不是“一张白纸”,五颜六色印入脑中,环境影响或多或少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污染。虽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传承,就整体情况看,确实存在弱化的趋势,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的约束力越来越少。有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礼让,不礼貌;在社会上不懂得称呼他人,甚至满口粗言,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 二、文明礼仪教育的要求和依据 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我认为应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入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体现在平时的交往中特别是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因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是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例如:放学回家见到父母主动问好,帮助父母做做家务等,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2. 要求学生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开始。在学校,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尊重老师;引导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风俗和家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将来要为建设家乡奉献力量的种子。 3. 要依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大多数小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还是知道的,整体较好,只是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还应训练和提高。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很多习惯都没有养成,不知道什么是文明的,什么是不文明的;同时,男同学相对女同学而言,礼仪行为又普遍不好。男同学一般比较顽皮好动,女同学比较文静,说明男同学的礼仪教育要难于女同学。所以应针对高低年级和男女同学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1. 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古往今来,人们认为“教师是文明礼仪的化身”。所以教师就必须有良好的礼仪修养,一举一动,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如:对于学生的问好,教师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教师首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都亲切地向他们道谢;如果老师做错了什么,也勇敢地向学生道歉。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 2. 制订规范,营造氛围。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订出不同年段、不同内容与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评比条件,让全校同学都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低年级以基础校园文明礼仪为重点,主要培养学生从使用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开始,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让学生按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狠抓养成教育。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熏陶。如:在上下楼梯处张贴“轻声慢步靠右走”、走廊上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草坪花圃旁张贴“请勿践踏”等提示语,让学生时时受到提醒,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 学科渗透。教育专家说:“无论从时间、空间、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小学思品、语文课,重点让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明白道理,并以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形式,使他们进入角色体验,实现情感升华,同时也提高了自主能力。利用数学课严谨循序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挖掘常识学科科学客观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心环保的积极态度。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使文明礼仪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文明、有素质的人。我相信,经过我们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并会为创造一个充满友爱、真诚、和谐、温馨的精神文明世界,促进整个人类的道德进步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