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道:让乡村教育的灵魂安家时间:2016-12-22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与全部意义的所在。缺失了文化的引领,学校便不会存在真正的教育。甚至可以说,在缺失了文化的学校里,它发生的一切都与教育毫无瓜葛。 从乡村文化走出的教育哲学 高阳历史悠久。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曾以齐地临淄高阳一代为都。北魏延和元年,刘宋在临淄县西北境侨置高阳郡,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高阳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浓厚。“高阳馆外酒旗风”是临淄八大景之一。高阳是书画之乡,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鹧鸪戏、板笔画、泥哨的发源地。高阳中学就坐落在这篇古老而文化底蕴丰厚的乡村土地上。 一千六百年前,著名农学家、北魏高阳郡太守贾思勰坚持实地考察和生产实践,历时十一年写成了世界上最古老、最系统、最有价值的农业科学名著《齐民要术》,该著作及其“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核心生态农业思想对后世农业生产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是“耕道”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典型实践案例。 “耕道”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审时》中说:“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据之容手,此之谓耕道。”这里的“耕道”指耕作的方法。“耕道”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它的着眼点是要在农业生产中实现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这也是“耕道”思想的核心。 我们认真梳理学校的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和教训,立足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植根于高阳浩瀚、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贾思勰的核心生态农业思想中叩问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提炼学校发展的教育哲学,实施“思想办学,文化立校”发展战略,构建“耕道教育”品牌,引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耕道的教育意蕴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所谓“任情返道”,是指任凭主观意志,违背客观规律;这样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这里的自然规律,既包括“天时”“地利”,也包括“物宜”。 贾思勰“天地人合一”的生态农业思想告诉我们:农业是栽培作物,农业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属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对于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而且,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栽培方式,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要适时追肥浇水,适时除草松土;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强制它不生长。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和农业种植道理是一样的。由此,我们提出了“和谐生态,自由生长” 的“耕道教育”核心价值观,通过构建“天地人合一”的和谐教育生态,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服务。 另外,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体现了“务本——循道——谋术”合一的思想。 《齐民要术》自序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论述指出了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是贾思勰基于当时社会环境提出的“安民之术,驭国之策”。 贾思勰认为:要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水平来实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政治抱负,农业生产就必须遵循“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之道。 《齐民要术》自序“今采择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体现了贾思勰知行思合一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勤奋学习,躬身实践,总结经验。 贾思勰正是坚持了“务本、循道、谋术”三者的和谐统一,才有了《齐民要术》鸿篇巨著的横空出世,才有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才有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才实现了自己国家富强、民生安定的根本政治抱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育和农业生产一样,没有对“本”的追求,就没有“道”产生的条件,没有“道”的出现,就不会有“有道”之“术”的产生。而“有道”之“术”的产生反过来催生对“本”的追求的实现。“本、道、术”三者和谐统一,完整而不可分割。 耕道的教育哲学 “耕道教育”植根高阳文化,以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主张、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体验教育理论为指导,提炼贾思勰及其《齐民要术》的核心生态农业思想和教育意蕴,形成了以“和谐生态、自由生长”为核心教育价值观和育人追求“本道术合一”的育人理念。“耕道教育”是以耕道课程为育人载体,以立足学生的生命发展、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实现学生的自由生长为教育根本,整合一切资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营造“和谐生态,自由生长”的良好教育生态,引导学生形成“知行思合一”的科学学习方法,实现学生健康、全面、个性生长的教育。 我们形成了“和谐生态,自由生长”的核心价值观: 和谐——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追求以“教”和“学”为学校主要关系的和谐。追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 生态——体现关注和营造学生发展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教育原理。在教育生态诸要素之间或者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优化,追求教育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谐共振,进而激发教育对象的内在潜质。 自由——体现尊重学生自主性的教育方式。通过创设自由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提供适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给予学生个体塑造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的机会和际遇,使每个人具有自我创造或自我实现的动力和理想,实现自我才智和品格的提升和拓展。 生长——体现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旨在营造一个基于学生生命发展,顺应学生自然天性,促使学生自由生长的,能影响学生一生的、有正确价值导向和充满爱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灵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够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为自己创造美好幸福的人生打下基础。 我们提出了“务本——循道——谋术”合一的育人理念。 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我们要回归教育本质,回归教育科学,抓住育人的本质,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去设计基于实现教育本质追求的教学方法、手段。 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耕道引领学校品牌发展 在学校核心价值观和育人理念的的引领下,我们把办学目标定为:师生自由生长,业内品质卓越,社会高度评价的品牌学校。我们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真善美思勰少年”。 我们着眼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实际和乡村资源,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一基本理念,发挥地域资源优势,联系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设计了学生发展课程。我们将学生发展课程体系划分为科学求真课程,人文向善课程和艺体尚美课程。我们基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而进行课程时间统整、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课程内容统整、校本课程开发统整。我们通过构建“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来有效实施学生发展课程,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我们构建了生活体验德育体系,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体验德育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德育形式。 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促进学生阳光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