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习成为校长生活的常态时间:2016-12-19 我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可见,校长工作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做好校长工作,需要有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他应该是学校改革发展的设计师、学校全局工作的总指挥、全体师生的领跑人,以一个“教育家”的形象出现在教育行业内部和社会公众面前,能为学校的发展积聚人气、积累经验、积淀思想。这些都要求校长必须具备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力”。 “学习力”简单地讲,就是一个人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总和。作为校长,在繁杂的教育实践中,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力,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下,一名具备“学习力”,而且坚持利用所学改进工作的校长,是难能可贵的,但却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用校长的学习力,改变教师的职业操守。校长的职业道德感和价值感,是决定学校发展前景的主要因素。一个校长的职业道德感和价值感是否高尚,决定了他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认真负责,间接的决定了学生的总体成绩,又间接的决定了学校的声誉和以后的发展前景。如果一个校长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如果他坚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配备班级教师,每学期都对教师(无论是新入职的,还是原来一线的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并在听课后开领导会议,对每位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果他做到精心的研究了每位教师……有这样的校长,学校的声誉能不提高么?好校长不是天生的,能力从学习中习得。校长通过学习形成了这样的职业道德品质,于学生必是福音,给老师带来的必是责任感,给学校带来的必是持续的发展。 用校长的学习力,改变教师的行动力。组织的变革与提升,往往从关键的小事开始:以习得之识来“微调”组织制度。管理学校需要有纪律、有制度保证,这些是刚性的,不可以随便改动。校长与时俱进,不断习得,将“有益”融入制度的修改中,使之更加凝聚人心、符合实际、推动发展;以习得之识来“微调”职评方案。把原来完全的、定性的方案,调整为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催生教育效益;以习得之识来“微创”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形式。例如:原来的“教师比武课”一般都是教师自报课,大家听后给一个分值。不妨改为分层赛课。将课的级别分为三个层次,评价的指标有所差别。课的级别分为汇报课、研究课和展示课。教师自主申报,根据课的水平可以升级也可以降级,每个学期给两次机会,打分的结果与绩效挂钩。自主申报的形式无疑会更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用校长的学习力,提升教师发展的动力。一种优秀办学思想的推进比它的诞生要困难,教师们能在字面上理解,但是,要让其真正的融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其间,校长可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校长能坚持带动大家按照“学习——研究——实践”的思路改进工作,教师的发展和办学思想的实现也不是“蜀道之难”般的事。 阅读原本是极其私人化的东西。但是,加入了“校长”这一角色的因素,就带有了“公私合营”的意味。那么,校长该如何读书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读用书”,为求一解而读。学校的事务纷繁复杂,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又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遇到难题时,若是平时没有这方面的储备,既要解决难题又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最有效的莫过于去“书中求”:读法律政策、读文化读制度、读管理……虽然这种读书有“急来抱佛脚”之嫌,层次较低,但是总可以解燃眉之急。 二是“读博书”,为求强识而读。社会变化如潮,教育发展滚滚,身为一个管理者,又处身于书香之地,为师生之表率,校长更应该做到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大到国际风云,中至学校管理,小到游戏攻略,不妨试用一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厚积薄发,总有某日某时某事是要用到所读的,“总无闲书随我身”。 三是“读专书”,为成大家而读。“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同理,“不想成为一个大家的校长不是一个好校长”。教育需求的快速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急剧变化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校长还停留在“人治”层次,凭借经验和主观办学,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狭窄,最终将被无情淘汰。校长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才有可能实现成为“教育家”的理想:通过读书学习修炼自己的教育思想;通过读书学习修炼自己的品格修养;通过读书学习,研读教育经典,深入思考、体味,拥有深厚文化积淀和高雅人文素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了对校长发展的目标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业发展。从而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提供坚强保障。 我想,教育家不是打造的,也不是能贴标签的,教育家的生成源于他的读书学习积累,源于他自身的长期修炼,源于在平凡的教育实践中摸索行进。愿我们大家在教育行程中: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让读书学习成为我们一路前行的生活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