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用信息化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时间:2016-12-18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就必须坚持走信息化课改之路,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收课堂教学改革之功,达优质教学之效。 一、总体策略上:坚持“三推”,发展信息化 一推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这里的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环境,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主要包括用于因特网、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二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教育资源是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源库”。与信息环境相比较,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应用予以展开和控制的。建立适用的教学资源,学校可以依托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引进”与“开发”结合来开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媒体学习资源。”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活跃师生关系,如通过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在网上开辟“试题下载”“教案共享”“在线讨论”等栏目板块,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共享学习成果。 三推师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三条途径:教师计算机能力培训;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倡导自学。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敢于动手、勤于动手。技能水平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不断熟练,从而进行练习或活动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学生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二、具体操作上:实行“六问”,深化课改 一问建设:协调各方,争取更大的教育投入,保障信息化发展的资金之需,建立CAI教室、网络教室、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教育资源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优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环境。重点是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尤其是主题学习资源库。围绕学习主题把丰富的知识资源组织起来,有多种的方式。 二问师生:发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现的症结,解决信息化课堂的“教”“学”“教与学结合”的紧迫问题,攻坚破难。例如:如何寻找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点、如何处实现合理的人机对话与互动等 三问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制,推行数字化精细管理,积累课堂教学改革的多维立体数据,“诊断”、研究、调整、改进”可视,实现课改过程的数字话全方位、全过程控制,保障课改推进顺畅。 四问理念: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信息化课堂提供“源动力”。例如,不惟“纲”、不惟“本”,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不以教案和听课教师为本,而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这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其实际操作中,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进而逐渐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的渐变中,逐步取得“获得自信”和“进行较高效率学习”的经验,逐步学会适应自己和环境的变化。 五问培训:解决师生技术操作层面问题。通过课堂流程、操作技术与技巧、应用与开发能力等培训,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信息化应用难题,使之“想用而能”。 六问科研:引导教师坚持“问题即课题”“研以致用”的原则,坚持“关注小现象,发现小问题,提出小策略”的“小课题”研究,开展“微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驾驭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软实力”。 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学结构模式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