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时间管理 提高学习效率时间:2016-12-18 在距离高考只剩下一百天时,学校组织了2016年“高考复习百日冲刺誓师大会”,高三年级同学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复习备考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可是恰好在这关键时刻,班上好几位同学出现了焦虑、失眠、健忘、厌食等问题。 在个别谈话时,李芳同学情绪激动。她说:“……我每天心急如焚,如坐针毡,有那么多的书籍资料还没有看完,那么多的习题还没有做完,有那么多的单词还没有记住,看到班上其他同学有条不紊地学习,越想越急,越急越学不进去……老师,救救我吧!” 我在与同学、家长、科任老师沟通和调研后,发现李芳同学的症状最具代表性,而且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同学还真不是个别现象,不但有学困生,甚至一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也或多或少存在这种倾向。身为班主任的我,对此深感不安。 问题的成因当然是多样的,但共性原因在于时间管理不当,学习效率不高。正如一个穷人不可能单纯依靠节衣缩食而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状况,一个学生也不可能仅仅依靠压缩休息时间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成绩。因为每天只有24小时,再挤也是有限的,但效率的提升却是无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学习状况,提高效率才是根本之道。我决定通过主题班会——《优化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一、了解“马太效应”,强化效率意识。《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上有个故事:一位富人要去远行,临行前,他将财产委托给他的仆人掌管,根据各人才干大小,给了第一个仆人5塔伦特(古罗马货币单位),第二个仆人2塔伦特,第三个仆人1塔伦特。第一个仆人通过经商赚了5塔伦特,第二个仆人也赚了2塔伦特,第三个人却把钱埋在土里。富人回来后对前面两个仆人说:你们是有自信心的人,我会让你们掌管更多的事情,于是把第三个人的1塔伦特夺下,给了第一个仆人。“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使他多余;但凡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要夺去。”社会学家罗伯特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人一旦在某方面获得进步和成功,产生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学习亦如此,越有效率优势的学生越能得到鼓励和帮助,取得更多的成绩,而这些成绩又会进一步增强效率优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客观定位自身,目标力所能及。高考对各科知识的目标和要求是有层次性的,必须依据自身实力,确定力所能及的目标,完成与自身能力相当的任务,使自己每天都有成就感,时时积累正能量,不断提高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一味钻研偏难的内容,不仅学习任务不易完成,还会淡化学习兴趣,弱化学习信心,降低学习效率,这恰好是“马太效应”中人们所不愿见到的结果。 三、捋清轻重缓急,合理选择取舍。高考复习阶段,每天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繁重,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任务都做完都做好。必须捋清轻重缓急,合理选择取舍,统筹兼顾,抓大放小。明白自己最薄弱的地方,找到见效最快的环节,对症下药。紧迫的、重要的任务首先完成,其余的任务随后完成。这样,每天都在做最紧迫和最重要的事,时间就被高效地利用了。 四、依据知识特点,科学安排任务。学生必须遵循自身身心发展规律,依据科目特点、内容特点,科学分配时间段,在不同时段完成与之相适应的任务。如:在精力旺盛的时段完成识记性的任务,在相对安静的时段安排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学习内容,在自由讨论的场所和时段,学习具有多元化、思辨性的内容,让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五、平和心态,劳逸结合。休息和学习同样重要,不会休息的同学往往也不会学习。如果休息时间被过分地超限度地挤占,必然造成身心疲倦、效率下降。 六、重在落实,持之以恒。在科学计划的前提下,通过自律或他律,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地落实计划,并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完善计划,使自己的美好愿望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