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新常态 学生心飞翔时间:2016-12-18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并且呈现出了结构不断调整、方式逐渐转变、动力持续转换的态势,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厚植创新驱动根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应该适应教育规律、顺应经济发展,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如今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稍显不够,教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的理念。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可持续问题,要真正尊重、切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规律办学、按规律育人。深入理解会议精神,我认为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新常态下的教育,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及生活中获得的信念和习惯形成的。”众所周知,国家、民族进步与否,应看其公民个性发展的程度,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就有了力量无穷的创造力。因此,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时代的呼唤,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在保障教育公平基础上,在努力提升教育质量条件下,在教育新常态下的新强音。 当前,我国的教育多是“圈养”,换句话说,就是“把学生摁住”。看看我们现在的学生,他们所谓的学习就是被限制在固定的时间、空间里,用特定的“抗生素”“精细饲料”“激素”等完成任务,特别是初三学生,到了后期就是被“软禁”在教室里,变成了“囚犯”,直到中考结束。这种以“圈养”为特征的学校管理方式,无论是出于经济利益垄断,还是出于追求中、高考成绩,都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和简单的行政思维在作祟,与最基本的现代教育精神背道而驰。而现代教育提倡民主、自由和开放的价值取向,民主是学校管理的基石,自由是学校管理的灵魂,开放是学校管理的方式。脱离这些根本性准则,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只以教育之名,行功利之实。 让我们先想想闻名全国的北京四中,这所学校开展素质教育21年,升学率100%,考入重点大学90%以上,其中多数是考入清华、北大。在北京四中,高考状元不上辅导班、不请家教,学生不到3点半就放学,他们在这种学习习惯磨练下,形成了超强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才是终身受益的能力。再说说声誉远播的复旦大学,从2010年开始,每一年,会在数千名入学新生中挑选80人成为“拔尖计划”的受益学生。撇开高考分数不谈,每个人都可以申请加入该计划,也可以在未来选择退出该计划。前提是,你得在一群完全不认识的院士、专家、知名教授面前,说服他们“我可以”。校方认为:“我们拔尖计划的平台,不能做成一个封闭的班级,应该是偏散养型的。要“散养”这些学霸,单靠老师教,是教不出创新人才的。” 在生活中,我们都说散养的鸡蛋是绿色鸡蛋,我们都说绿色都代表着希望。在教育事业上,期盼我国的学生早日进入“散养”的教育新常态,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为了教育,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任重道远、前程远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