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以亲子活动促进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

时间:2016-11-28     作者:王瑾【转载】   来自:《幼儿教育研究》   阅读

  作者简介:王瑾,福建省金山幼儿园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这一阶段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审视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部分家长过度甚至完全依赖幼儿园;二是部分家长重知识、轻情感,不能合理看待衔接问题;三是部分家庭主体缺失,家长缺乏教育技能。

  那么,如何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在幼小衔接中实施家园同步教育呢?如何真正实现有效的幼小衔接呢?针对这些问题,我园以“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亲子活动有效性”这一课题为契机,从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转换家长的角色意识、提升家长的教育技能三个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出多元化、常态化的幼小衔接亲子教育活动。

  一、组织多样化的亲子宣传,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每个班级都由不同家庭背景的个体所组成,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每组家庭的生活细节、每位家长的教育观念等都有所不同。为此,我们可以从集体、小组、个体三个维度下手,开展多样化的亲子宣传活动,从而保障每个个体的发展。

  (一)组织集体活动,帮助家长合理看待衔接问题

  集体性的幼小衔接亲子活动旨在解决衔接过程中各个家庭都有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一场有关“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专家指导讲座,让家长理清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关系,了解幼小衔接的重点;一次“亲子参观小学”的社会活动,让家长和幼儿直面小学生活,充分感受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体验参与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一堂由家长和幼儿直接面对小学教师、小学生家长、小学生的主题班会,让家长和幼儿有机会倾听小学生对上学的感受和体会,同时在小学教师和小学生家长的指导下解决心中的疑问。

  (二)组建亲子团体,鼓励家长互享衔接经验

  亲子团体的组建旨在发挥家庭之间的影响作用,通过同类结合的方式,将存在某种共性的家庭组成若干亲子团体,选出团体的小组长、联络员等,便于亲子活动的组织开展。家庭住址、家长工作类别、幼儿发展水平等均可以是划分亲子团体的标准。例如,住在同一区域的幼儿很大一部分将来进入的是同一所小学,这一区域的亲子团体可针对这一小学的作息时间调整孩子的作息,可共同交流关于该小学的相关信息,还可共同进入社区开展各类亲子活动。

  这里我们以体验性亲子活动“红领巾·好少年”为例来介绍亲子团体活动的组织方式:亲子共同搜索有关少先队和红领巾的介绍,观看电影《红领巾》;针对“红领巾是什么”“我向红领巾学习”和“如果我是红领巾”展开讨论,协商“红领巾·好少年”活动的地点和形式,如帮助社区内需要帮助的人、协助维持社区门口的交通秩序、发动亲朋好友收集并改造废旧物品等;将活动过程及感受用图画、相片、海报、视频等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向小组同伴介绍自己的亲子体验活动,交流尝试成为一名“红领巾”的感受。通过该活动,家长可帮助幼儿初步理解红领巾所代表的意义,了解红领巾的由来,激发幼儿加入少先队的愿望。

  (三)针对家庭个体,支持家长实现有效对接

  在集体性和小组性亲子活动之余,我们还根据不同的家庭、阶段、个体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每个家庭建立独立的家园联系手册,引导家长与幼儿在该手册中用贴照片、书写、绘画等方式记录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教师定期回收家园联系手册,并在手册内附上对幼儿的观察记录、教育建议,介绍更多的教育媒介等,进一步拓展幼小衔接亲子活动的方式。

  二、开展生活化的亲子互动,转换家长的角色意识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捕捉到幼儿向往小学、渴望了解小学的内心需要,如何从家庭、幼儿和幼儿园这三位一体的关系入手,引入生活化的亲子互动,尊重并支持幼儿的学习,鼓励幼儿与同伴、家长积极互动,正是我们要突破的核心内容。以往家长总是承担着管理者、组织者或是命令者的角色,往往无法实现幼小衔接的双向互动,这就要求家长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应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可成为幼儿的朋友

  为了避免幼儿入学后无法较准确地理解课本中所授予的内容,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幼儿良好的前阅读习惯,培养幼儿对身边所发生新闻的兴趣和敏感性,我们可以开展共读性亲子活动“读报进行时”。在活动初期可以是家长给幼儿读报,家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并朗读报纸中图文并茂的、贴近生活的、富有意义的信息;活动中期则可以开展说报活动,由幼儿读图家长解说,或是幼儿自主阅读,家长陪伴阅读;活动后期时,“家庭广告大比拼”“天气预报员”“我来说新闻”“制作新闻简报”等各类形式可融入其中,提升幼儿的读报兴趣和能力。在此期间,家长自然地以朋友的身份介入,给予幼儿必要的鼓励、支持与引导。

  (二)可成为幼儿的游戏伙伴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生活学习的基本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生活学习的快乐源泉;对家长而言,游戏则是家庭教育的有效形式。以游戏性亲子活动“猜动作”为例,所有的家庭成员按一定次序就座,第一位家庭成员将指令者所说的句子用动作的方式传达给第二位家庭成员,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位家庭成员,请他说出看到的动作所代表的意思。建议家长可以在活动初期借助幼儿熟悉的、贴近日常生活的玩具进行游戏,并将幼儿的位次从第二位逐渐过渡到最后一位。这样能够帮助幼儿有意识地仔细观察游戏者的神态、动作等表现,并用通顺的、比较形象的话语表达出来,培养倾听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家长就承担着游戏伙伴的角色。

  (三)可成为幼儿的合作者

  合作者,即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共同针对同一目标,努力完成同一任务的合作伙伴。其方式主要有互相交流、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谈话、共同切磋、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等。例如,在生活性亲子活动“我的小书包”中,家长与幼儿共同设置幼儿将来的学习空间,帮助幼儿梳理学习用具等摆放的位置;根据幼儿园生活需求与幼儿探讨书包中应准备的物品,常备小笔记本请幼儿及时记录班级的特殊需求,指导幼儿将书包内的物品分类摆放;另外,在文具不足时还可陪同幼儿前往超市或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具,尝试引导幼儿自主预算、购买经济实用的物品。这样一个合作伙伴的角色既使幼儿尝试与家长共同整理书包,体验到亲子共同参与的乐趣,又使幼儿对进入小学学习充满期待,帮助幼儿认识常用的文具用品及其使用方法。

  除此之外,在上述提到的“亲子参观小学”活动中,家长还可能同时承担着保护幼儿安全、引导幼儿参与、关注幼儿需求、给予幼儿支持等不断转换的角色。

  三、通过多元化的亲子活动,提升家长的教育技能

  美国亲子教育倡导者Thomas Gordon曾指出:现代父母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机会和条件来接受教养子女的训练。只有预先实施父母教育,提供一系列合理、有效并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协助父母教养他们的子女,才能预防和减少幼儿适应问题的发生。

  (一)制订适宜活动计划

  教师应结合幼小衔接的阶段性目标,注重幼儿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求,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家长能力范围内的多元化亲子活动内容,制订适宜的、递进性的活动计划,满足家长和幼儿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幼小衔接活动初期可以组织开展社会性亲子活动“我是小记者”,亲子共同拟定采访话题、绘制采访记录表、寻找适宜的访问时机、梳理采访结果、探讨下次采访的话题。这不仅能让幼儿通过对小学生或小学生家长的采访,解决心中对小学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疑问,又有助于家长了解幼儿在这一衔接阶段所面临的困惑,进而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二)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幼小衔接亲子活动时间可是灵活、多变、常态的,应引导家长将这一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将计划性亲子活动与日常性亲子活动相结合,避免重结果、轻过程和重形式、轻实效,影响亲子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还给工作繁忙的家长造成了不小的负担。如上述“红领巾·好少年”这一亲子活动的时间,可以是周末的某个时刻前往社区活动中心成为志愿者,可以是平时的晚上帮助爸爸妈妈打扫家庭卫生,可以是上放学途中协助提醒马路上的行人注意交通秩序,甚至可以在旅途中带头实施一系列文明行为。这样的亲子活动既能在一日生活中实现其目的,又能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优化亲子教育技能

  亲子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成长特点和规律,获得与幼儿相处的特殊技能、技巧,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有效影响。只有提高家长的教养水平,让家长知道“做”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才会从“根”上提高幼儿的发展水平。

  1.参与体验型的活动

  邀请家长参与体验型亲子活动主要目的是引起家长对幼小衔接活动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内在需要,体验亲子实践活动的乐趣。这类活动在大班下学期开展,有“参观小学”“学做红领巾”“我是小记者”等。家长在此类活动中应烘托活动的气氛,把握活动的方向,挖掘幼儿的内在需要,激发幼儿的入学愿望,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引导幼儿在活动的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参与状态。

  2.参与教育型的活动

  邀请家长参与教育型亲子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活动的动态,明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还可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特长等资源开展活动。此类活动有“保护自己我能行”“模拟小学周”“整理书包”等,多以集中活动或小组学习为主,它需要预先制订较为详细的活动方案,如设定活动目标、做好活动准备、设计活动过程等。因此,在此过程中家长可按照引起幼儿兴趣、抛出问题、进行适当干预、共同探究并解决问题、延伸并拓展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型幼小衔接亲子活动。

  3.参与生活型的活动

  邀请家长参与生活型亲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家长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幼儿,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作息规律、生活习惯等方面实现与小学的衔接。比如“我的学习小空间”“制订一天的计划书”“亲子共阅读”等活动,就是将亲子活动融合于生活中,帮助幼儿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积累生活常识,养成适应小学生活的作息规律。家长应以观察者、指导者、提示者的角色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决定自身介入的时机和要点,注意尽量不要随意打断或是试图硬性改变幼儿的活动状态,而是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成熟。

  4.参与游戏型的活动

  邀请家长参与游戏型亲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家长进一步走入幼儿的内心世界,得到幼儿的认可,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同时,它还有益于幼儿在喜欢的游戏中习得和巩固入学所需的前期经验。此类活动中特别需要的是“和幼儿同龄的家长”,他能与幼儿一起疯狂地投入游戏,引爆游戏热情,为幼儿的游戏注入新鲜活力。家长切勿觉得幼儿的游戏小儿科、好无聊、没意思。这样,家长方能了解幼儿的游戏心理,让幼儿在游戏这一基本的学习方式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应以多样化的亲子宣传为基础,以生活化的亲子互动为手段,以多元化的亲子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全方位、多层次的衔接,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