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科学发展要把握三个战略取向时间:2016-07-24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20余年的改革发展实践,在优化我国教育结构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步彰显并愈发突出。随着国家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启动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必然要求作为高职教育个体的高职院校从办学基础、办学价值、办学活力等3个方面进行认真审视和思量,明确自身科学发展的战略取向,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 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取向表现在3个方面,即坚持育人为本,以内涵发展为基石;坚持立足地方,以特色发展为重点;坚持开放办学,以创新发展为动力。这三者之间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坚持育人为本 以内涵发展为基石 综观全国1200余所高职院校,虽然发展进程各具特色,但还是呈现出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办学规模快速增长,内涵建设任重道远。2008年开始,教育部按新方案对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随着评估“指挥棒”效应的发挥,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不断走向深入,赋予了高职教育发展更多的实践内涵。但改革越深入,暴露的问题也越多,引发的争论也越多,比如过分强调就业导向、过分偏重技能培养等。高职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怎么去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必须依靠所有高职院校和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实践。 第一,必须要坚定高职教育的办学治教理念。高职教育不同于中职教育,也不同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必须紧紧抓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坚持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地去推动改革和发展,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升本”或其他。 第二,必须要加强办学基础能力建设。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惊人,但总体来看,大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能力与发展规模是不能完全匹配的。在师资队伍方面,实践能力欠缺、“双师型”人才匮乏等导致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在实践教学方面,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工科类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在校企合作方面,长期以来面临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窘境尚未有根本改观,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难尽如人意。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只能依靠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全依赖“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 第三,必须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20余年来,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探索是富有成效的。但毋庸讳言,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更多的还是学习借鉴职教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形成。2010年,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发展要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但如何去推动“合作”,需要所有高职院校努力探索和实践,不断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素质拓展、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率和效果。 坚持立足地方 以特色发展为重点 笔者曾对部分高职院校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进行比对,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多高职院校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办学要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十二五”规划中却几乎都对办学面向进行大幅缩水,重点强调以学校所处城市为基础的某个特定区域。这种现象说明高职院校的“区域”意识或者“本位”意识明显增强,“以服务为宗旨”中服务对象的指向更加明确。有这种调整为基础,高职院校的发展将更具生机和活力,从而有效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千花齐放、美不相同”,有效解决“千校一面”的发展困境。但对高职院校来说,仅有这种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办学实践中真正做到坚持立足地方,以特色发展为重点,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打造高职教育的品牌。 一要立足地方产业集群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方兴未艾、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正在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必然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的高职院校立足地方产业集群,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而且因为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性,高职院校对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需要有前瞻性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加强与区域内产业园区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和互动,努力找准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提高专业建设的指向性。 二要立足地方行业企业发展,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行业企业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必须立足行业企业发展,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乃至教学计划等方面全方位对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也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有更大的灵活性。近年来,“订单培养”中的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得到了更多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实践运用,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效缩短了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让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再脱节,大大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 三要立足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全面彰显个性特征。历史文化环境和氛围是不可复制的,对人的孕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作为高职院校,应该自觉承担对历史文化发掘和传承的责任,把地方历史文化的精华引入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来。依托历史文化的特色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育人环境氛围上形成鲜明的院校特色,更可以在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乃至就业创业教育上形成鲜明的院校特色。技术扬帆、人文导航,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基本取向。 坚持立足地方 以特色发展为重点 笔者曾对部分高职院校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进行比对,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多高职院校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办学要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十二五”规划中却几乎都对办学面向进行大幅缩水,重点强调以学校所处城市为基础的某个特定区域。这种现象说明高职院校的“区域”意识或者“本位”意识明显增强,“以服务为宗旨”中服务对象的指向更加明确。有这种调整为基础,高职院校的发展将更具生机和活力,从而有效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千花齐放、美不相同”,有效解决“千校一面”的发展困境。但对高职院校来说,仅有这种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办学实践中真正做到坚持立足地方,以特色发展为重点,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打造高职教育的品牌。 一要立足地方产业集群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方兴未艾、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正在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必然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的高职院校立足地方产业集群,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而且因为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性,高职院校对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需要有前瞻性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加强与区域内产业园区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和互动,努力找准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提高专业建设的指向性。 二要立足地方行业企业发展,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行业企业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必须立足行业企业发展,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乃至教学计划等方面全方位对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也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有更大的灵活性。近年来,“订单培养”中的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得到了更多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实践运用,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效缩短了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让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再脱节,大大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 三要立足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全面彰显个性特征。历史文化环境和氛围是不可复制的,对人的孕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作为高职院校,应该自觉承担对历史文化发掘和传承的责任,把地方历史文化的精华引入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来。依托历史文化的特色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育人环境氛围上形成鲜明的院校特色,更可以在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乃至就业创业教育上形成鲜明的院校特色。技术扬帆、人文导航,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基本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