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家访看家庭教育时间:2014-05-04 自从全省开展“三课”活动以来,万名教师进万村访万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传统的家访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那么,家访到底访出了什么呢?答案当然是众说纷纭,让人欢喜让人忧。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家庭教育问题,但是家访也让人看到许多正能量。下面我就个人家访,谈谈家庭教育方面的浅见。 根据家访调查结果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子女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特征: (一) 家庭的一般情况 孩子的家庭中还有老人。望子成龙是天下教育,不稳定的经济收入让孩子不可能像城市那样提供家教,他们真的好无奈。;父母亲是初中文化及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可是爷爷奶奶多数都是文盲,根本就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尤其是文字科的拼音、英语。 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父母亲是农民或个体劳动者的比例约占其学生父母亲总数的的孩子都是留守在家与爷爷奶奶居住。因此,隔代家长是没有 (二) 家庭教育观念 望子成龙,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尽管有的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是对于智力投资并没有手软。但多数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监护下长大,他们能满足孩子的吃饱喝足就了不起,别谈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们多数根本就不买爷爷奶奶的账,只要老人给钱消费就好。他们不像城市的家庭智力投资那样,利用双休日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各类兴趣班(包括舞蹈、围棋、 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吃喝拉洒,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培养和法制教育,也只有极少数家长平时能注意与孩子一起玩。更谈不上智力学习教育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绝大多数孩子在家里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是被动的。表扬鼓励、耐心说理打一顿、全家人不理他、罚站、关在家里不许出去活动上。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三) 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然而,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妈妈,约占其家庭总数的60%,其次才是孩子的爸爸,约占30%。这可能与父母亲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生活的关系,孩子在家里与妈妈的关系较为亲密。调查表明,有50%的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有40%的孩子乐于接受父亲的教育。且参加家长会或学校要求家长参加的活动,也都是母亲是主要参加者。这都说明家庭教育孩子目前主要还是依托于孩子的母亲。作为孩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的形成、智慧的培养、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 家庭环境是教育的基础 在紧张忙碌的节奏中,丰富活跃家庭业余文化生活,是提高家庭现代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播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而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还有一部分家长主动参与教育的意识薄弱,觉得我交了钱,你们是老师,这孩子我管不了,全交给老师了,处于被动的状态。加上大量的离婚家庭给孩子的心灵从小就蒙上了阴影。 由此可见,加强家校联系,提高认识,增强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赢得家长的配合,对于把小学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首先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 。家长尤其是母亲要不断充电 。给孩子成长的空间,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请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自然的发展。。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有的家长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想到自己也需要进修、充电。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家长必须先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一句话,我们只有从孩子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