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谈话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常见的工作方式。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谈心时,应把握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与引导,这样才能使谈话取得预期的效果。以下是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特点,班主任在进行个别谈话时不妨一试。
一、揣测心理:被班主任突然找去谈话的学生,其心理一般都比较复杂,不知是“喜”是“忧”,心里忐忑不安。他们十分在意班主任的表情、语言与非语言动作行为。此时,班主任切忌打埋伏、绕圈子,应该马上坦陈谈话的目的,这样有利于个别谈话的顺利进行。
二、防御心理: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活跃”学生,一有风吹草动往往产生“防御心理”。这部分学生极耐“药力”,不宜急切“攻心”。班主任可采取“慢慢渗透”的方式,先以真诚的态度肯定其身上的闪光点,逐渐打消其顾虑和防御心理,然后再切入正题,施以严教!
三、紧张心理:有紧张心理的学生在与班主任谈心时,神情往往惶恐不安,有时答非所问,说话吞吞吐吐。对于此类学生,班主任应先消除其紧张心理,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之进行交流,语言尽可能平和、风趣与热情。不宜开口就将问题说得太重,以防学生不知所措。
四、对立心理:如果师生关系本来就比较紧张,或学生对错误尚无正确的认识,此时谈话极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或对立情绪,学生会认为老师在借机会“整”自己,因此谈话容易陷入僵局,甚至升级为对抗。此时,班主任应该首先保持冷静,采取一视同仁的处世态度,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中肯地听取学生的申诉,肯定中给予批评,批评中提出肯定,语言中不掺杂个人感情因素,就事论事,给学生反思与悔过机会。
五、轻视心理:个别学生对于班主任的谈话产生轻视心理。其原因或是班主任威信不够,或者是学生常挨批评,对谈话已产生“疲惫效应”;或者是学生执迷不悟,“破罐子破摔”。此时的学生在谈话中不是挺胸抬头,就是低头不语,任你苦口婆心,就是不入谈话的主题。此刻班主任应耐心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切忌烦躁或意气用事,更不能嘲讽、打骂或体罚。应通过家长或联合其他课任教师共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群力群策,合力施教!
六、气馁心理:有些学生平时表现较好,自尊心也较强,偶有过失,容易产生“完了”等沮丧情绪;学习上消极被动,情绪低落,垂头丧气,心事沉重。对这类学生要重在引导、鼓励,及时地给予信任,使其找回自信,增强进取的信心。
七、期待心理:有些学生学习上一旦有点进步,总期待老师的表扬与肯定。这类学生自我意识强,经常主动地找班主任或课任教师谈心,从而获得激励。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期待心理,充分肯定他们进步的同时,注意引导他们制定下一学习目标,激励他们一步步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