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关注农村贫困学生的偏常心理

时间:2009-07-01     作者:山东省临朐一中 马玉顺【转载】   来自:中国教师报   阅读


  “马加爵事件”再一次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家境贫寒的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本期我们选登了几篇一线教师来稿,探讨如何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如何将资助贫困生的好事做得更加人性化。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贫困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些偏常心理,他们在过敏倾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倾向和自责倾向等心理测试中表现出的问题,都比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学生要多。

  一般来说,贫困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他们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较为敏感,非常忌讳别人议论他们的穿着,反感别人嘲笑他们的“小气”,不少贫困学生甚至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若遇到别人嘲笑或欺负,多数贫困学生会选择忍气吞声,少数学生出现冲动倾向,用极端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在学习上,贫困学生大都比较刻苦,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家庭和自身的境遇,因此对成绩都非常关心,学习焦虑倾向也很明显。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少贫困生会产生负疚感。

  农村贫困学生在中小学中所占比例不小,他们的偏常心理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也影响到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进而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关注农村贫困学生的偏常心理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对农村贫困学生的教育,最关键的是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一些关爱贫困学生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生体面、尊严地接受大家的关爱,这就需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比如,减免贫困生的学杂费,就不宜大张旗鼓地进行,有些学校举办大规模的“向贫困生献爱心”活动,请媒体参与,还将救助和减免学杂费的情况张榜公布,结果却伤害了贫困生的自尊心,导致一些贫困生产生深深的自卑感,效果适得其反。

  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对贫困学生的偏常心理加强疏导,搞好扎实、细致的心理辅导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营造“贫困不是过错”的教育氛围,让全体学生尊重贫困生,使贫困生放下心理包袱,融入班集体中,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