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浅谈高中生的逆反心理

时间:2009-07-07     作者:重庆七中 李宗良【转载】   阅读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及表现

从心理学上定义,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高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表现出逆反心理,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都会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逆反心理在高中学生中有多种表现:由于青少年处于“过渡期”,特别是高中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控。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评态度。于是:对家长的唠叨感到心烦意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破裂”,出现了“老师的话比家长的话管用”,子女回避家长等等;个别学生还“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师“顶牛”、“对着干”;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各种管理制度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二.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偏多,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小的性格,在进入中学后,就显得固执己见,优越感强,听不得劝告或批评。一旦出现一点挫折,就产生逆反心理。

2、人是希望得到赞美、理解和支持的,学生更是如此。特别是中学生,他们一般都循规蹈矩,不容易引起老师的重视,一旦自己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就失去了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在心里产生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从而对待周围的事物更加消极、冷漠。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便自我消沉,对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

3、有些学生,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而且不太合群,他们一旦因人格受到污辱,或因自尊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更加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家长和老师失去信任,对社会出现偏见,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更有甚者,产生轻生的念头乃至付之行动。这种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具有隐蔽性,教育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后果不可想象!

4、不合理的教育也是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高中较初中来说,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特重。如果老师们以“僵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仍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控制在个人圈子,“管”字当头,“套”字为先,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开放。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新鲜感,对教师的信任逐渐消失,出现我行我素,产生学习上的消极情绪,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高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抑制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由心理学知识来讲,它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消沉、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出现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比如:“下暴”、“逆子杀母”的新闻报道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教师、家长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防止其发生。我个人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复杂的社会对青年学生心理的影响。

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的高中学生,他们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把他们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不断引导和教育学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使他们逐渐从理想王国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对他们的思想情景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产,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2、把学生从单纯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注意学生素质的培养。

当今学校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各级各类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升学率。为上大学,家长的期待,老师的“苦口婆心”,使学生从早到晚,稳坐教室,一套套高难度的训练题,掠夺了学生发挥特长、了解社会、培养兴趣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抑郁、恐慌、焦躁、嫉妒、自私、悲观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比比皆是。

在人大会上,江苏省代表李吉林读了一封由两位离家出走的学生写给老师的信。“可敬的老师……您为了我们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没有看电影、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您手下操作的机器人。如果读书和牺牲是分不开的,那我宁可不读书……”由这封信,我们看到了单纯的应试教育已出现了巨大危机,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国家选到真正的“尖子”。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要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刺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全体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从而促使他们的素质的提高与健康心理的发展相结合。

素质教育注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不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利于培养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当然也很好地抑制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改善教育机制,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年学生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爱护和尊重青年学生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学生。

同时,教师还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部分家长可通过家长辅导班形式,给他们授以教育方法,尽量使学生与家长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合作,形成合力,使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

4、教育青少年学生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

教育学生提倡自我教育,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常常思考自己,主动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改造自己!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