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中小学如火如荼,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实施。这既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一切呼唤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深层次的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要变教学活动中的“演员”为“导演”。导演的责任就是为学生营造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校自去年9月份使用新教材以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个人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欲望和志向。学生群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具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就能产生良好的心理,学生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氛围,是促进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再创造”的重要方面,和谐的师生情感交融,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催化剂。 1、爱每一个学生。 由于遗传因素,教育条件,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应该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调查表明,如果教师“喜”优“厌”差,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受到“冷遇”,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从厌恶教师进而发展到厌恶该教师任教的学科。反之,教师若能厚爱他们,提问、板演、发表意见、个别辅导等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象太阳一样撒向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心目中切实建立可亲可爱的形象,使他们感悟到教师象妈妈一样“慈祥”,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热情。 比如,我班的李元飞同学,来自广西侗族,语言表达能力很差,课堂上被提问,总是低垂着头,一言不发。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对其置之不理,不说可以,我就在板演、个别辅导时给他留出“一席之地”,让他感受到老师是重视他的,尤其在板演正确时,我在全班面前予以表扬,使他感到成功的欢乐。在生活上,我问寒问暖,这样过了一段时期,我再次提问他,终于,他敢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了。正是这样,虽然他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可他一直没有放弃。 2、发挥语言、表情的积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文伯特的“体态效应”研究表明:人获得信息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55%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知,发挥语言及表情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要求自己每天要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动作神态要逼真传神。“咱们班 最肯动脑筋, 发言积极,在今天的课上,咱们就来比一比,相信大家都会很好”,这样的开场白,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当学生圆满回答问题后,我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注视,“真棒,很好,太精彩了”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时,“坐下再想一想”,“下次你一定行的”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促进我们的情感交流,促进各种智力活动的展开。 二、让平静的课堂“乱”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有了良好的心理氛围作“催化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解放思想,胆子大一些,不要怕“乱”,课堂上“乱”一点不是坏事。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 1、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留出时间,把思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开始时,学生沉默等待的情况较多。于是,我让他们同桌间相互探讨,气氛立即热烈起来,甚至有时发生较大的争论场面,然后让学生站起来,说出想法。如,我在上《游戏对双方公平吗》一课时,拿出如图所示的两个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6个相等的扇形。 甲自由转动转盘A,同时乙自由转动转盘B,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几就顺时针走几格,得到一个数字,若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就得1分,否则不得分,这样转动10次转盘,记录每次得分,得分高的人获胜。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开始猜测起来。有的说公平,有的说不公平,并且纷纷站起来说明自己的理由,试图说服另一方。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因为怕完不成课堂教学内容而进行阻止,而是让双方各自说理,直到双方都理屈词穷时,我才说,咱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测吧﹗我想,在这种情境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很注意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动手活动,既能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让学生真正参加到教学中来,教他们学会学习。 如,我在上“课题学习: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把一张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折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看谁做的长方体的容积最大。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做,要求用胶带粘合成一个长方体。每一个同学在展示自己的作品后,进行交流,比较这些长方体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做出的长方体的底面都是正方形?然后进行探究。这时的小组活动可提高学生求学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紧接着让学生用尺量出自己所制的长方体长、宽、高,并算出它的容积,再进一步探究怎样才能做出一个容积最大的无盖长方体。通过设问,思考,讨论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一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变换身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