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美术教育初探时间:2010-07-07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就美术教学而言,教师如何成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启发孩子的绘画灵感?怎样才能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热情呢? 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谈谈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指导幼儿学会观察。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尽量找一些有特点、比较新奇的对象,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也要尽量让他们看到其中新奇的一面。 例如:在观察小鸡时,我问小朋友,小鸡是什么样的?幼儿不能进行准确的描述。因此,可以问得细一些:“你看看这只小鸡的眼睛是什么形状的?眼睛下面有什么?身上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幼儿就可以观察得更完整些。其次,教师还应注意个别教育,对观察较弱的幼儿给予及时指导;对于观察力较强的幼儿适当提高观察要求,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尊重幼儿,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作为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长期以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碍幼儿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做法。比如教师一般先出示示范画,再示范画画方法,然后幼儿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画的内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画。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儿童画画模式化、概念化,阻碍幼儿的思维和想像力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据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像,大胆创作。 例如:“在大马路上”一课,其教学的目的是让幼儿画出大马路上的一些景物。为了便于幼儿观察,我们把幼儿带到户外一起作画,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喜爱去创作。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画出了恐龙汽车、飞船车、面包状的房子及各种花草树木等,作品充满新意。 三、丰富绘画表现形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求异、好奇是儿童的重要的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和教学手段,只会使幼儿感觉索然无味。 例如:在“房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幼儿采取撕、剪、贴的方法来画房子,幼儿不但剪贴出了各种各样的房子,并在房子周围画上了小草、小花、树等。形式也非常多样,有的剪,有的撕,还有的画。这样,幼儿更容易对绘画产生兴趣。 四、遵循幼儿成长规律,理解和尊重幼儿作品。 “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儿八糟的。”、“画得一点教不像,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标准,给幼儿的美术教育带来许多的误区。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幼儿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一旦幼儿作品受到老师的承认和赞许,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