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兴趣的培养及能力的提高时间:2015-09-04 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首次明确了幼儿早期阅读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必要性。可以说,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个准确的定论,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重要而全新的研究领域。专家认为,0~3岁是培养儿童对于阅读兴趣的关键阶段,对3~6岁的幼儿则要侧重于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早期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还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学会阅读、喜爱阅读,并终身受益。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一直致力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创新,并且对幼儿坚持进行听读游戏教育。这个做法虽然得到了幼儿家长的认可,但是也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目标单一,形式不够新颖,无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在早期阅读中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一、在课堂上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活动 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是指,教师组织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幼儿参与集体和小组的阅读活动。它是以阅读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可以由教师和幼儿分别发起。其中,以集体阅读为主的专项活动是教师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既重视面向全体幼儿,又关注个别幼儿的学习和参与,保证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感知、观察和操作。集体阅读活动能够帮助幼儿重新整理在生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有利于幼儿阅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技能的获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每周开展两次常规教学语言活动:一是“识字阅读”,二是“黄金阅读”。例如:在阅读《蚂蚁和鸽子》时,我这样提问道:“小蚂蚁跌到河里以后,小鸽子为什么要救小蚂蚁?”以此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小蚂蚁、小鸽子的爱心和友谊。 二、在一日活动之中渗透早期阅读教育活动 渗透早期阅读活动是指,除了教师组织的专门集体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有趣的多元阅读环境,促使幼儿主动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有计划地开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为集中的阅读活动(如自编图画故事书),帮助幼儿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思维能力。 (二)在一日活动中,采取“欣赏-跟读-朗读-评价”模式,坚持每天20分钟晨读。在幼儿朗读时,教师让幼儿比一比,看谁读得声情并茂。这样,既能够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也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三)在自由活动中,鼓励幼儿在图书角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图书,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阅读方式(如独立阅读、结伴阅读等)。例如:笔者组织两个幼儿开展结伴阅读活动,让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幼儿和一个阅读能力弱的幼儿共同阅读一本图书。这样,不仅能培养阅读能力较弱幼儿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提高阅读能力较强幼儿的阅读能力。 (四)在语言区角放置画笔,引导幼儿在仿编诗歌、续编故事的基础上用图画的形式表现所思所想。这样做,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满足他们的阅读欲。 (五)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根据所见所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如讲述成长故事、旅游趣闻等),通过感受与体验,积累阅读经验。 三、鼓励家长与幼儿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目前,家庭教育成为教师研究幼儿教育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家长与幼儿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是教师研究幼儿早期阅读的全新领域。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期望孩子成为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和浓厚阅读兴趣的学习者。比如,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在“家园联系”板块中设立“早期阅读”专栏,张贴大量有关早期阅读的文章,宣传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介绍家庭早期阅读的指导方法和部分家长的亲子阅读经验,推荐一些适宜家长和幼儿阅读的书籍,给幼儿家长以切实有效的指导。教师则把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及亲子活动建议写在周计划上,让幼儿家长把孩子在家中的阅读情况反馈上来。在家长会上,教师通过亲子趣味游戏、阅读活动展示等形式,向幼儿家长介绍班级开展阅读活动的主要情况,引导幼儿家长有目的地观看阅读活动,捕捉自己孩子的思维闪光点。 总之,早期阅读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让幼儿认识几个字、讲几个故事,还要借助图书和文字这一媒介,按照幼儿的身心特点来组织各项阅读活动,提高幼儿的综合阅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