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英山实验中学省级骨干教师、黄冈名师 郑烈山时间:2014-07-23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好事。” 一年来,他们承担了与当地教师一样的工作量,与当地教师积极探讨教学方法,了解其思想动向,互相听课评课,教学相长。通过这一学年的共同努力,使得支教学校教师教学水平、班级管理与建设能力等都得到了稳步提升。在所任学科中,他们以精湛的教学方法,把应传授的知识都毫无保留地传播到学生的心中,他们与当地学生们同学习、共生活,结下了浓厚的情谊。他们播下了知识的种子,学生树立了走出大山的理想,相处虽一年,受益是一生。 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带领的团队硬是让一个连续四年没有一个孩子升入县一中的学校见证了奇迹的发生:六个一中和一个黄高。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县教委的充分肯定。英山教育志亦因此多出一个段落。 让校园每个角落都浸润教育的涵养 在寒冷的冬日和郑烈山晤谈一室,颇有点坐而论道的意味,他关于教育的思想像春风、如春雨落进我的心里,也催生我对教育的思考: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教育。他清瘦的身材,睿智的眼神,开朗的性格,诙谐的谈笑,看着眼前的我,貌似平和,却是在洞察中国教育的未来。有同事说“和郑烈山书记聊天有嚼头,着实受益。”他的每句话都带着观点和思想,需要听者不断用心去反刍、去玩味。 他说:“好的教育要像空气一样,成为支撑学生生命的元素,融入他们的血液之中。”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聊到了他“空气养人”的教育理念。空气是生命之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每时每地都在影响人的生活。学校是一个个生命成长的地方,同样需要“空气”,滋养人灵性的“空气”。“空气养人”就是建构最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 郑烈山告诉我,“空气养人”算不上新鲜,不过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扬弃。《菜根谭》中有句话,他极为激赏“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千古圣贤之心。”教育即生活,他说:“重要的是悟,是涵养和浸润。”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乐的,富于人文底蕴的大气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他希望“当学生回忆往事的时候,英山实验中学留给他们的不是痛苦,而是生命必须的营养。 “北京有个十一中学,真值得研究研究!”一年前他就正告我。“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他多次和同事探讨这个问题。 他的办公室有一排古色古香的橱柜,走近一看,里面是典章要籍、文学名著及他自己多年的课堂教案、师生交流的信函、书稿、有纪念意义的私人用品,这是他对历史的尊重与追寻;行走在教学楼间,我们还能看到他教育思想的“实践”,墙壁上各式各样的名人名言,他们在用墙壁说话。稍等一下……其中夹杂更多的竟是学生的习作、习题,这是展示孩子们才情的“学生手迹展”,是他们交流与展示的平台,这面墙壁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对话。郑烈山告诉记者实验中学硬件中的环境建设力图打造一种文化,不走形式,不在于单纯的美化,而在于“育人”,在于人与物化的环境之间,有信息的传递,有心灵的对话。 就连最寻常的铃声,在实验中学也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在这里,上下课时,你可以听到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轻音乐。贝多芬、莫扎特、肖邦……学生们迈着轻盈的脚步在曲径散步,在石凳休憩,在风中倾听,“哎呀,是贝多芬叫我去上课了!”。 一个孩子有幸在这儿生活几年,长年累月,积攒升华,他的思绪会起多少波澜?他的气质又将如何不同?“就算学生是个萝卜,熏也熏得有文化、有底蕴、有涵养了。”有老师打趣地说。 教育要给学生以超越知识的教养。 让每节化学课都精彩 “学校不在于教会学生几道题,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郑烈山说。多年来,烈山同志和三任班长领导的团队坚持强调办学目的“多样性、适用性”,突出 “前沿”“时尚”和“变革创新”。 “空气养人”出自一个浪漫与现实融会贯通的思考,关注十年后二十年后孩子的成长。旨在创造最适合人发展的学校教育生活,是一个价值期待。其深层意义在于:学校是生命成长的地方,需要滋养人的“空气”。当学生走出校园之后,留在他们记忆中最深刻甚至影响终生的,不是哪一门具体的学科或知识,而是经过几年校园生活所逐渐形成的一种价值认同、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和生活态度。 让每节课都精彩,是郑烈山老师多年来始终如一坚守的教学理念。他深知,无论改革方式如何变化,其核心都在于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因为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战场。多年来他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潜心研究、积极探索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并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去构建独特的教学模式。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逐步形成了“以疑激思、以思激学”为主导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以疑激思、以思激学”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自由翱翔。即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产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提出问题,在解惑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发现规律,在探究中掌握方法,在创新中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如在讲解 “氧化还原反应”时,他就举起生活中的例子:苹果如果切开,切面一会儿就变成褐色了,要是涂抹一点VC粉,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变回来了!”这是为什么?答案就是“氧化还原反应”,郑老师还进行了延伸“为什么人会衰老?为什么多吃水果蔬菜有益身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被氧化了,蔬菜水果富含V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VC是还原剂,所以多吃水果蔬菜可以延缓衰老。”针对班里女生多的特点,他还介绍:“现在很多护肤品、保健品的作用是抗氧化、防衰老。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保健品都含硒,含硒的产品都会很贵,这也是因为它是抗氧化的。”通过学科知识对生活事例的解读,让学生们感觉到化学这门课不再晦涩深奥,而是实用有趣。 “让每节课都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是多年来郑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形成的教育理念。但当我们仔细回味着这些文字时,会感到这绝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它更代表着一份艰巨使命、一份重重责任。这其中饱含的不仅是郑烈山老师多年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奉献和执着,同时更饱含着他对学生们深深的爱。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郑烈山老师常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千里马,需要教师用伯乐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用玉匠的利器去精心雕琢,用满腔的热忱去用心浇灌。” 在郑老师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需要精心打磨,才能成器。尤其是对学习成绩平平和暂时后进的学生,郑老师总能从他们的身上发现闪光点,因材施教。对于他们细小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收获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拥有进一步尝试的勇气和前进的动力。 郑老师曾经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对化学兴趣不大,成绩平平。但在一次偶然的接触中,他发现这名学生对繁杂的魔方非常熟悉,这使他感到非常吃惊。后来郑老师就经常跟这名学生聊趣味化学,聊化学的学科前景,向他介绍化学工作者可以像建筑师一样去按照自己的意愿搭建丰富多彩的物质。郑老师还为他精选课外参考书,为他制定探究的课题,和他一起钻研,使他体会化学的趣味、化学的魅力。慢慢地,他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这名学生在全国化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黄冈中学。 多年来,郑老师除了常规教学,还潜心深入教研教改,常有教育心得及教益文字跃于纸上,论文《热分解法测定碱式碳酸铜的组成》在国家级学报《江苏农业科学》上发表、有多篇论文在《湖北中小学实验室》、《中学化学》等省级报刊上发表。主持编写的《全国奥林匹克初中化学竞赛教材》等学术专著计有六部。先后经过他培养的学生中有多名在全国化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因此也荣获中国化学学会颁发的优秀园丁奖。 28载坚守一线,郑烈山老师一直深爱着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他的每一名学生,即使他声带息肉术后稍作休息还带病给学生上课。他的敬业精神,源自于对学生的责任和爱,这种爱是他“踏实工作、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力量源泉。郑老师把“当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满意,能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他用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及对学生们真挚的热爱,诠释着教育的真谛。28载辛勤耕耘,他和他的战友为华师一附中和黄冈高中输送优秀生源120多人,计有50多人次获国家级化学竞赛一等奖,8人最终走向清华、北大之门。 在辛勤付出的同时郑烈山老师也获得了诸多的荣誉,但是这些并不是最令他感到骄傲的。郑老师告诉我们,最令他感到骄傲和欣慰的事情,就是学生们的点滴进步和获得成功时的笑容。 让班子更优秀,让团队更完美 实验中学是以原理工中专的初中部为班底,在老一中新组建的一所城区中学,承载着老一中的使命基因。郑烈山是最初三人牵头负责人之一。1999年至今他连续辅佐三任校长,属于三朝元老,角色吃重。 但他深知要使自己的团队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团队的文化氛围及凝聚力相当重要,由于对突发性较为复杂问题认知的差异,难免会出现处理问题时遇上瓶颈,那伙伴们的相互鼓励及影响,会起到意想不到预期效果。在学校班子群英会中他是最好的粘合剂,在他看来一个学校要发展,需要一个名师团队的引领。集结号需要能够吹响的人先吸引来众人。但要保持住人气,那就必须要有团队的参与,来增加学校底气的厚重。而且,这个团队越优秀,学校的人气越旺,发展的前景就会非常乐观。 为了学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无论是哪位校长他都会配合、学习、适应、服从,顾全大局。尽一切去跟上班长的节奏,用自己的热情,敬业,合作意识,手足情怀,让班子更优秀,让团队更完美。他利用他特有的亲和力和众多的人脉资源,多方呼吁一些职能部门为学校的生存拓宽空间。学校教学楼涅盘重生的设计、动工到交付使用也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校长张平良同志不止一次的称赞他是兢兢业业的螺丝钉,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 “吃亏是福、天道酬勤、宁静致远”,是郑烈山老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座右铭。在28年的从教历程中,在培养学生、成就学生的过程中,郑烈山自己也由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省级骨干教师、黄冈名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