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走出音乐课堂中的误区

时间:2018-06-29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内容提要:

摘  要 :随着音乐课改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1.不同学科与音乐的生硬综合与拼贴,音乐课丧失了自身的特点;2.摒弃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一味强调情感体验;3.热衷于合作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而无必要的内容;4.多媒体使用过滥,常规而有效的教学手段被视为过时弃而不用。我们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走出音乐课堂中的误区,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课堂  误区  学科综合  音乐技能  合作学习  多媒体


音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音乐教师在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创新与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在音乐课堂中,课堂教学走入了令人担忧的误区,笔者这些年深入音乐课堂指导教学,将诸现象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愿与广大音乐教师一道,走出音乐课堂中的误区,以音乐为本,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不同学科与音乐的生硬综合与拼贴,音乐课丧失了自身的特点;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并且强调了“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然而有些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实施中,为了体现学科整合、文化综合,在音乐课上花了大量时间去探讨相关艺术,相关文化与相关科学,忽视了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背离了音乐的本体,将不同学科与音乐进行的生硬综合与拼贴,使音乐课变成了“四不像”,走入了“学科综合”的误区。

案例1:教学内容:日本民族音乐欣赏。导入时,老师做了精美的课件,用了大量的时间去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让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日本民俗风情的资料(时间:15分钟)。接下来是日本民歌《樱花》欣赏及演唱、介绍日本民族乐器、欣赏日本传统器乐曲《五木摇篮曲》。由于导入的时间过长,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五木摇篮曲》中,聆听主旋律、哼唱主旋律这一重要过程竟然因时间不够而一次带过。课后对学生进行考查,发现80%的学生对乐曲毫无印象。

案例2:教学内容:学唱《小动物怎样唱歌》。这节课教师让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动物头饰材料,带领学生分小组做头饰,引导学生创编歌词。课上得生动活泼,面向全体、鼓励创造、合作学习等等课标理念这里都有,但唯独缺少了音乐,一分钟的歌曲,40分钟下来,不仅学生没有唱会,连听课者都还没哼会。

我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这样说过:你是音乐教师,你所授课的内容、价值、目标不要背离音乐的本体。案例1中的导入环节,教师如果将诸如‘日本位于某某方位距离我国多远乘飞机多长时间到达有哪些特产’等等与课题《日本民族音乐》联系太远的话题省略,重点以日本音乐为主线导入,教学时间会安排得更合理、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案例2中,一分钟的歌曲之所以没有被学生掌握,根本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听觉体验。课堂中播放歌曲只有两遍,而把重点放在美术手工和创编歌词上。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如果教师将歌曲听赏及歌曲演唱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学生对歌曲的掌握一定会根深蒂固。


二、摒弃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一味强调情感体验;


音乐新课程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这个目标是三者有机融合的整体,但有些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往往将“知识与技能”省略,认为这样才是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对基本技能不提具体要求,课堂上回避音乐术语,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有40分钟的快乐感受外,音乐素质根本没能提高。其实,如果没有了知识技能的支撑,音乐的表达就不会充分,就不会打动人!

例1:新课标对于7-9年级的演唱标准有一条是:能够自信地、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学生怎样才能做到自信、有表情的演唱?首先,他要在以往的音乐学习中掌握音高、音准、气息等演唱必备的素质和技巧;其次,他还要对歌曲情感有独到的理解并能够正确地处理;最后,他才能做到自信而有表情的歌唱。

例2:在教材中,有很多音乐知识技能隐藏在各个版块中,需要教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来解读教材,正确引导学生。如有一首小曲:小猫去钓鱼4/4 35 16 5-︱35 16 5-︱1 6 5 3︱22 32 1 -‖这首小曲中就有母音u的正确发声、八度下行音高训练,气息控制等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在里面。再如欣赏《在钟表店里》,安排了让学生模仿时针、分针、秒针、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律动,这其实就是对二分音符x-四分音符xx八分音符xx xx的学习和掌握。

在音乐学习中,技能不是唯一的,但没有技能支撑的音乐教育也是不可想象的,音乐知识和学科技能是音乐课程所承载的基本来源。如果摒弃它们的话,音乐课也就不是音乐课了。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有趣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将音乐知识技能渗透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掌握,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完美的表现音乐。


三、热衷于合作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而无必要的内容;


合作式学习既是实施新课程的新教学行为,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能力。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几乎70%的老师都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来创编歌词、节奏、旋律、舞蹈动作等等,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老师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们忽略的音乐课的实质、曲解了合作学习。不管教学内容适不适合讨论,一律安排合作学习,且在学生讨论前不做具体的说明和指导,致使内容少、声音吵、时间长、效果差的合作比比皆是。

案例:在一节音乐创作课上,教师讲解一番后,将全班40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由一位组长负责组织全组进行讨论,创编四小节节奏与旋律。教室内立刻热闹起来:每一组都有五六个学生围住一个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讨论,还有三四个同学拿着课本东张西望,想去凑凑热闹又挤不进去,只好作罢当旁观者。十几分钟过去了,结果学生创作出来的节奏和旋律漏洞百出,分组展示时没有一条节奏、旋律流畅,教师只好草草收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的学习更是如此,它更强调个体对音乐独到的感受与理解,提倡个性的张扬。节奏、旋律的创作需要教师在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后,发挥学生的自主创作意识,创编出各具风格的音乐作品。与其将一些合作价值不大(如上述案例中的创编节奏旋律)交给学生集中讨论、共同探讨,倒不如让学生独立完成更有意义。如何理解“合作”,如何运用“合作”,我们应该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


四、多媒体使用过滥,常规而有效的教学手段被视为过时弃而不用。


多媒体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等优点,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受到了广大音乐教师的青睐。但在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观摩中,我却发现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将常规而有效的教学手段视为过时弃而不用,变“老师教”为“机器教”:音乐课堂中应有的教师范唱、教师钢琴伴奏、师生互动等等活动由多媒体课件全权代替。殊不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范奏、表演等等比起音响来更能直接的打动学生心灵,更能引发学生对教师多出一份尊重、一份羡慕、一份想向老师学习的欲望。

案例:课题:《海峡两岸》。首先,教师用课件播放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欣赏并随着音乐跟唱;接着,教师再用多媒体播放配上台湾风土人情动画的音乐:台湾童谣《丢丢铜》;最后,让学生跟着课件中的音乐反复的跟唱《台湾儿女的心愿》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动感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的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跳跃的画面,音乐在其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微乎其微。特别是学唱歌曲的环节,既没有教师的范唱范奏,也没有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演唱,多媒体音响环绕着整个教室,学生不准的音高,不正确的发声,不连贯的气息全被音响掩盖,这样的教学如何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呢?

多媒体是先进的,但不是万能的,音乐学习的基本规律要求音乐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绚丽的画面与高清的音响,更应该是钢琴叮咚的旋律,老师深情的范唱与精湛的讲授艺术。多媒体只能是为优化教学过程而采用的一种手段,音乐教师才是音乐活动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前进的道路总是会经历风雨坎坷,音乐课程改革更是如此。但我相信,只要广大音乐教师共同努力,继续深入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就一定会开创音乐教育事业美好的明天!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