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黄冈市最佳教学能手、实验中学明星班主任 余昭峰时间:2014-05-15 学生眼里的余昭峰,幽默风趣,热情大方,在课堂上永远一副高亢、战斗的姿态,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那强而有力的肢体语言,是很多学子心中最深刻的记忆。正是在这样姿态中,他们乐意去到历史的国度,寻幽探胜,到政史的空间,辩证思维。对于余昭峰而言,这并不是理想中的自己。在他的自我构图中,自己应该是一个重视教育之道的教师,善于借助教法的术用,来实现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之大道,并能够在自己的政史课堂中一以贯之。
充满诗意的政治课 “原来政治还可以这样上呀!”“太有意思了!”2002年12月湖北省第六届思想品德课优质课比赛现场,让参与的学生和老师大呼过瘾。有听课老师这样评价:就像春风,徐徐地吹进人心里,把心底里最原始的求知冲动勾起来,有一种无限广大的空旷与充盈感。 这就是余昭峰的政治课堂。 在这堂政治课上,余昭峰把自己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智慧融入课堂:教室就是一个实验室,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政治知识,合作讨论老师课前预留的问题,合作讨论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讨论不一致时,可以跨组讨论,甚至可以和两边在座的听课老师讨论。他仅仅是作为授课教师扮演课堂教学进程调控者的角色。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们纷纷感触这堂课快乐、充实,自己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并在探究合作中习得知识和能力,生出了成就感。可以说这堂面向全省的比赛课充分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理念,在探究合作中,引导学生自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这让余昭峰觉得自己课改的路没有走错。 余昭峰的课堂就是这样,时而激情与张扬,时而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却能于不经意间给人以点播和会心一笑,这种拈花传道式的技艺,并不是他独创。余昭峰称选择政史是个偶然因素。他的高中班主任沈名清老师就是一个政史知识比较渊博的老师,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语文、政史一肩挑,“语文课上,口吐珠玑,妙手文章;政史课上,吞吐千古,穷极八荒”,那风度神采令人心生向往,于是,他便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政史,选择了继承老先生所彰显的教学风度。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他的课堂上,他只要求学生尊重教学,却从来不强求学生一定要学习政史。人们说那是他的自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何尝不是他给自己提出的苛刻要求?他把学生融入政史知识的讲解中,刚开始学生还是一个政史旁观者,在秦汉的天空遨游,一眨眼就被他带到现代,成为他口述政史的主角。古今交融间,学生享受着知识的洗礼,沐浴了快乐智慧之光。学生还给余昭峰老师的教法起了个时髦的名字“政史穿越教学法”,他们称:那课堂就是一种享受啊,你一不小心就成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课堂,想想都有趣至极,学生怎能不喜欢? 紧抓时事的热点,政治课的源头活水 “一场暴雨,冲刷出英山城区的众生相。一些出租车司机乘机‘涨价',菜贩、鱼贩、卖肉的都‘涨价'……与此相对的,城管队员被伤害,是市民自发组织的守望相助,送到医院……在灾难面前,政府的职能是如何体现的?高速路口收费行为是对是错?涨价的背后是经济的供求平衡还是人的利欲在作祟?” 这样的问题,出现在余昭峰老师的教案上。 “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本任务,都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余昭峰老师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意愿成为政治家,但是健康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是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前提。在余昭峰老师的眼里,政史课既是一门智育课程,更是一门德育课程,是一门教人把握现实与社会关系的理智的学科。 在教学实际中,政史课,不仅遭遇教育对象的普遍轻视,而且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漠视,甚至受到部分教育管理者的忽视。曾几何时,上政史课就活像《童年》里唱得那样: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马克思哲学,杠杆理论,国家职能的字眼,让年轻不谙世事的脑袋如坠云端。 而在余老师眼中,中学各门学科中,与学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是政史课,这是一门最能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的学科。按照这样的学科定位,政史课应该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 于是,他要打破政史课苦闷枯燥的魔咒,教出一门“与时俱进、民主开放”的政史课。 教学风格形成于过程沉淀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是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老师。教无定法的另一内涵实际上是表示风格的多元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而要说到余昭峰的风格,无论是同仁还是学生,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他诙谐的语言、张扬的激情。“他是一个把生命与教学追求结合在一起的人。”有人曾这样评价。 这样的风格,当然与余昭峰本身的经历和性格特点息息相关。他是一个心胸极为宽广的人,打小就有英雄游侠、快意恩仇的劲儿,他清晰记得自己读的第一本书是父亲借来的《三国演义》,最喜欢的则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水浒传》。这决定了他的课堂风格自始至终充满了烈烈的激情。“在初始阶段是好的”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第一步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培养兴趣,通过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语言,他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年他也是因为兴趣使然,而走上了政史教师的岗位,因为兴趣而坚守、而探究、而有所成就。“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开口言古,余昭峰对于生活的感悟自不寻常,“在不断读书、学习的过程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于工作也大有裨益。” 激情是他的风格,也是最初级、最为表象的风格,用他的话来说:“这是教法的术用,年轻时曾热烈追求,及长,则有所不满”。在教育教学中术用要有,但不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甚至本不是教的目的。教师的风格应该是在知识、素养基础上,融合了教师性格、个性的集萃。他提到一个教师,特别是政史教师,最重要的是博学,要知纵横八万里,需晓上下五千年。“政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有政治、军事,有经济、文化”,政史教师不允许存在明显的短板。少时,他便酷爱书,现在依然如此。“有癖好,习惯性地进行有目的、无目的的读书。”阅读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命力的烙印。不读书的余昭峰,不是余昭峰。在课堂上,政史事实、名人典故,他都能够信手拈来,学生赞之曰:大爱。以这样的学识为基础,余昭峰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便游刃有余。学生的疑问、困惑,乃至于善意的刁难,他都在谈笑之间解决。 做一面行进的旗,传递“爱的力量” 整理余昭峰老师的资料时,被他一连串的荣誉“吓到”——他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辅导教师”、“黄冈市优秀政治教师”、 “英山县素质教育先进个人”、“英山县比访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湖北省教研教改先进个人”、 “湖北省德育亮点人物”等荣誉称号。我问他,有没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他笑说凡事都有衰长轨迹。他也曾经想过离开一线讲台,但他舍不得实验中学慢慢形成的开明、“因材施教”的理念;政史教研组友好的同事氛围;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 作为政教处负责人,学校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管理班主任队伍,让他以榜样作用,以德育五项课题形式带领年轻教师成长。政史学科专家闫登学老师曾经对他说“余老师就像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应该是行进中的,是红色的。” 他笑说,“荣誉总是不经意间来了又去,脚踏实地最重要。” 他对于孩子的责任感,孩子对他的感情,已经满载斯文,便不再赘述了。23年的教学生涯中,18年中考成绩,在全县思想品德综合考核中,一直名列前茅,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其中他1999年在张咀中学任教时所带的黄礼群同学以总分全县第一、政治、历史两个全县单科第一的优异成绩被黄冈中学录取。2008—2011年他担任实验中学年级组长,中考中考生录取黄高17人,全县中考中总分前十名中占9人,前二十三人中占17人,学生段洪睿以618分夺得中考状元。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主持和参与了湖北省“九·五”重点课题“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机理与途径的研究”的研究,是省级《学科基础教学与创新教育的研究》、《学生课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等课题研究负责人。现主持并参与湖北省“德育五项课题”研究。2012年参与黄冈中考思想品德命题。先后在《中考政治快递》、《中学时事政治》上发表论文19篇。2011年,初三(10)班的学生,毕业之际给他写了一封道别信,其中有一句话作结尾再好不过了:“在我们与您走过的日子里,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宏观调控的手段’,而是您教会我们的‘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