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例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时间:2013-11-15     作者:安陆二中 孙自国【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这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对于一篇课文,在何处提问更是要有讲究。如果提出问题处所恰当,“问”在课堂里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就会是事倍功半。

  这篇短文就来说说在文章什么地方提出问题,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一、在文章有对比处提出问题

  作者往往用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发展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理解把握了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发展变化就可以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例如:教学鲁迅《故乡》一文,可以提问: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什么变化?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什么?学生很快找出闰土由“紫色的圆脸”,变成“灰黄”,知道他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的反映。正反映辛亥革命十年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教学白居易《琵琶行》一文,可以提问:琵琶女前后有什么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揭示文章什么主题?学生通过阅读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技艺超人,色压群芳,有“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好时光;而随着时间流逝,年老色衰,委嫁商人,而商人重利,落得孤守空船。作者由琵琶女想到自己遭遇而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这样,就比较顺利地理解了主题。再如,在教学鲁迅《祝福》时,可以这样提问:细读课文,看看祥林嫂外貌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阅读后明确“脸色青黄,但脸颊是红的”“胖了一些”“脸上失去血色,眼角带有泪痕”“头发全白,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等变化,进而思考明白是封建礼教吞噬这个勤劳、善良、淳朴的妇女。还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可以将文章中项羽刘邦进行对比提出问题。

  二、在文章细节处提出问题

  细节描写能更好的刻画人物性格。例如:我们在教学鲁迅《孔乙己》一文时,可以提出为什么写孔乙己拿钱用“排”“摸”而不用拿、搜、掏等动词?一个“排”字把孔乙己善良朴实,死要面子,迂腐自得的书呆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摸”字把孔乙己穷酸身残心废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我们在教施耐庵《水浒》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找出这篇文章与故事情节发展有关的细节描写,提问: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课文,不难明白,林冲店遇李小二后,一个人“闪”将进来,引起李小二怀疑,李小二将几个鬼鬼祟祟人密谋杀林冲之事告诉林冲;天气寒冷,林冲买酒驱寒,出门时将火盆盖了;草厅被大雪压倒,林冲只得到山神庙安身,进门时用大石头把门顶上。这些细节描写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很好的表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抓住文章细节,在这里设置一些精巧的问题,帮助助学生理解文章。

  三、在文章的特色处提出问题

  有的文章在某些方面极具特点,我们扣住这些特色处,设置问题,可以突出教学重点。例如教学《声声慢》这一课就要抓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惨惨戚戚”设问:这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依据作者生活经历就可作答。作者晚年不但经历了国破家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而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真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政治上的诬陷。这“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她遗失的可能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可能是与丈夫赵明诚间的幸福生活与爱情: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都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她东张西望,想要寻找。“冷冷清清”写她逃亡在外孤寂的环境。“戚戚惨惨戚戚”写她内在心理状态。这七组叠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苦、不幸的遭遇,细致表达出来。这一问题学生搞清楚了,就可以了解这首词主旨,作者思想情感,语言特点。文章主旨。

  四、在文章过渡处提出问题

  文章过渡处就像人的活动关节处,它连接整个文章脉络,把它理解清楚了,对整个文章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抓住“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过渡句提问: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阅读后明确,起过渡作用。由上片状景过渡到下片述人。上片描写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把奇险的景象写得意境壮阔,下片追怀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这三句都是为下文具体写周瑜作渲染铺垫过渡作用。抓住这三句就能感受作者思想(仰慕英雄,壮志难酬),就能感受词的意境(雄浑壮阔),就能感受词的风格(气势豪放)。上文两句渲染为下文具体周瑜作铺垫。抓住这首诗词的过渡处,诗歌主旨,诗歌风格就比较容易弄清楚了。

  当然,课文教学提问的切入点远远不止这些。在备课之时,经过我们仔细的研读,在一些关键处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无疑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推动课堂有效展开。所以,我们应在问题设计方面多多用心。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