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语文教学的“减”与“增”

时间:2008-07-09     作者:太原第二外国语学校 段建英【原创】   阅读


  语文,在社会生活中,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其工具性是无可非议的。语文课在每个学生的学习中所占的时间是可观的,语文老师所付出的辛苦也是人所共知的,但语文教学面临的“疲软”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曾经有一位高二学生在《对我国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一文中,提出这样的困惑:“不知该学什么,怎么学,考试简直就是跟着感觉走,尤其是做选择题,分数高低完全凭运气。”这恐怕不只是一位同学对语文学习的怨气,估计大多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这样的感觉,它反映出语文教学的无奈,也是语文老师的悲哀。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适应语文教学在现代化社会中培养人才的需要,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尽快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

  在语文学习中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阅读,本来就是学生在语文考试中丢分较多的内容,但课内语段的阅读又往往多于课外阅读的丢分。很多语文老师常为此而迷惑不解,我们的备课是认真的,我们的讲课也是全面的,我们也许称得上一名负责的老师,甚至在学生,盼望已久的下课铃声响过,我们还不厌其烦的把主题思想的归纳、写作特点的总结,甚至于《课后练习》的答案都完整、准确地“送”给学生,我们对学生整齐的课堂笔记,对学生准确的语文作业欣赏不已,似乎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但考试中只要考点和题型有一点变化,我们的学生便会感到无从下手。为此,在我们埋怨学生“学习太死”时,是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深刻反思过,是否也能从学生平时课堂上的神态中,从拿到作业本的表情中读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茫然、无助呢?我们每一份规范的教案在毫不吝啬地搬到学生的笔记本上时,是否也同时剥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中权利呢?

  undefinedemsp;undefinedemsp;尽管我们不愿意,但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做法,已违背了教学的规律。长期的教条式教学,使学生已形成了被动学习,精神上的束缚,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改,而语文教学中的“减”与“增”就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减少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时间,增加学生主动感受生活的时间。

  当然,必要的知识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使学生从中掌握规律,获得方法。同样,感受生活,也不是没有指导的,盲目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就《最后一课》的课堂教学列举了两位老师的讲课过程:一位老师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中,叫学生划注释、抄词语、背解词、抄写课文优美语句,完成“一课一练”;另一位老师则抓住课文最后一部分,通过学生满怀深情的朗读和录音机中“当—————当——————”的钟声,以及韩麦尔先生在钟声响过后的神态、动作,反映其心理活动的彩色照片,调动了学生各个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照阅读,描述场面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时间,但效果迥然不同。原因很清楚,前者用无效的重复劳动代替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后者充分发挥了学生再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的乐趣。这两节课的不同效果,也就反映出教师在课下所做的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为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先得自己有过硬的功夫,有改革的意识,有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真正能对语文课喜欢,真正能从语文课学到东西,真正知道语文学什么。所以,要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减”与“增”的关系,还应尽快减少学生重复性的、无从下笔的作业,让老师从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增加老师对教材、教法、教学大纲、学生、教育理论深入研究的时间,增加老师对生活感受的时间,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语文老师的观念转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语文老师的辛苦是众所周知的。我们辛辛苦苦地为重复课堂内容、抄袭教参的作业打上一个个红对勾,我们又辛辛苦苦地为无话可写而又不得不旧话重提的作文、日记写上学生不愿去看的批语。我们同时也应当想到学生也因此而耗去许多精力。这些事倍功半的工作,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想广大语文教师都会认为是越少越好。

  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有关语文论述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就说明要想学好语文,对生活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即:生活中有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所以,语文教学中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最后还应减少学生对教材的依赖,增加对生活的感受理解,也就是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

  叶圣陶老先生一再提出例子思想: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老师课堂的精讲、对教材所体现的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总结规律,从大量无话可说和重复作业堆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生活的感受和实践中,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使学语文的潜力得到挖掘。

  “减”与“增”是矛盾的统一体, “减”的目的是减掉不必要的负担,包括学生的,也包括老师的, “增”的目的是增加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