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谈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

时间:2008-07-08     作者:甘肃天水市五中 姚春芳【原创】   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从以教师讲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学为中心。而要实现这个转变,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意识。

  一、处理教材,要有学生的主体意识。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依据,熟练掌握教科书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应善于使用教材,根据教学需要,立足于学生这个主体来组织和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需要、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并进行研究,以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会采取怎样的态度,怎样讲更符合学生思维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等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选择教法要有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方法是联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完成教学目的的途径和手段的总称。

  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往往需要教师交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简单地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学会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除以教学目标为第一准则,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外,更要充分注重学生的知识、年龄、心理特点。教学实践中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教会学生学习,授其以“渔”。

  三、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要有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过程,教师不应该一个人演独角戏,而应该当好“导演”,调动所有“演员(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演好这台“戏(上好这节课)”。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设问要从学生容易混淆、学生感到矛盾的以及日常生活出发去设计。

  学生自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和发现问题,巩固和掌握知识,课后练习要注意反馈。一要对学生的答案分析其理由,也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二要选取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讲解;三要选取重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回答,教师精讲;四要选择典型题细讲,在理解、巩固的基础上,把问题变形或从不同角度要求学生去思考、延伸,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开拓性、创造性的思维。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没有教师的创造是不行的,而仅仅依靠教师的创造也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自身内部矛盾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地作为主体去活动,教学才有真正的意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会背离培养学生具有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根本的教育目的。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