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德育要进入学生的心灵

时间:2009-07-07     作者:江苏省金坛市第二中学 朱华忠【原创】   阅读


  在乡村中学分管德育工作时,我曾经对学生开展了几项调查,其中之一是:“你们在旅游地的草坪上野餐后,有三种做法:一是对产生的垃圾不处理;二是将产生的垃圾带走,送到指定的地方;三是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处理完后还将他人产生的垃圾一起带走”。我要求学生就这三种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及原因。学生的答案主要有几种:一是乱扔垃圾会遭到工作人员的罚款;有人说这是父母说的,有人说自己看到别人被罚款。二是看到别人扔垃圾,自己也跟着扔,别人能扔,我为什么不能扔呢?反正有清洁工来处理,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凭这拿工资,应该为我们服务。三是垃圾没人管,会影响别人的心情。在一个垃圾遍地的环境里,我们的心情会不愉快,换上别人,心情也会一样。我们要让别人有个愉快的心情玩。

  以上的解释,第一种的人有88%左右,第二种的人有8%左右,第三种的只有4%左右。

  从上面的材料中可以得知,我们学校与家庭教育存在一种纪律、法律约束的表象,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中去。

  在学校的德育中,最重要的是人的道德培养。语文与政治课中有“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等教育,其实质是“同感”教育,是在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是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我有一次在行政值班时,看到一个初一的新生,在中午的活动时间里,他一人坐在黑板前的地上。我刚开始以为是被老师罚的,后来了解到他是自己想坐在那的。当时,我对他说:“假如你看到其他学生这样做,你心里又会怎样看待他?假如其他学生的父母,看到你这样的做法,他们对你们班会有什么想法?对你又会怎样的认为?”我让他一一做答后,他说“我知道怎么做了。谢谢老师!”

  我们的德育,就应该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所哀,急他人所急,乐他人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以此作切入口,作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只有这样的德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能感人之所感动,知人所感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如果靠行政纪律,只能是强迫学生去被动地服从,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的体验过程。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