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浅谈学校德育功能观

时间:2009-07-01     作者:河南省信阳市师河区教育局 万哲【原创】   阅读


  由于受社会和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德育应有的变化,还存在某些片面的、模糊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德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用新的德育观去培养教育下一代,我认为应对学校德育作出理性的辩证思考与探索,更新并树立新的德育功能观是完全必要的。

  一、德育功能政治化的片面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校德育过多强调的是它的政治功能。德育功能政治化的认识和思维定势,在我国产生并根深蒂固地延续至今并非偶然。

  纵观历史,存在于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化的道德或道德政治化,道德教育历来以政治需要为其根本目的。在我国建国后的几十年中,乃至今天,许多人仍然存在着把德育功能完全等同于政治教育的思维定势,认为抓德育就是抓政治思想教育,道德的全部内涵就是政治思想,将德育功能仅仅归属于政治功能,这不能不说是对当前学校德育的一种片面认识。

  在任何历史时期,德育的首要功能就是政治功能,否认这一点,无异是不符合实际的。但还应看到,德育不仅具有政治功能,还具有引导激励功能、自主性功能、德性品质功能、情感意志功能等。一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不仅具有不同的性质,而且还具有不同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德育的诸种功能中,政治功能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关系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譬如在当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历史条件下,德育不仅要抓好政治性功能,同时也应发挥其它功能的作用。

  道德与政治尽管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区别:道德除政治功能外,还具有社会性、文化性、风俗性、规范性、自律性等多种社会功能。如德育能协调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行为规范,使一定的道德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和弘扬,文明素质得到加强和提高。因此,我认为学校德育不能完全等同于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也不能完全涵盖德育功能。

  二、社会性功能取代个体性功能的倾向

  只重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而忽视其个体性功能,甚而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性功能取代个体性功能,这是学校德育功能观上存在的另一种倾向。

  众所周知,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与个体的发展应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我认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应该而且必须兼顾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一方面,对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以促进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以培养有个性的道德人格。那么,如何使德育的上述两种功能有机结合进而互动呢?这就需要对德育的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方式作出适当调整,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情感性,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以及自我认知、认同从而形成共识,以期达到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三、限制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的辩证关系

  德育的任务在于使人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于是乎就形成了德育功能观,即德育所有的功能就是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约束限制。其实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德育应以一定的规范来约束限定人们的思想行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应当怎样正确理解、对待德育的限制功能,同时又能更充分自由地发挥个体,获得更多的解放、发展功能,这就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我认为,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和肯定德育的限制性功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德育的约束功能得到正确发挥时,它本身就是人们获得自由发展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发展,约束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得自由的过程。

  其次,我们应认识到学校德育只有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形成最佳的教育层次,那些违背客观规律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和规定应该剔除。惟有如此,德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发展性功能、思想解放的功能。

  第三,从个体成长史看,年幼的少年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是“他律”的,而此时德育作出一系列正确行为规范的规定,使少年儿童必须遵从它,这是完全有必要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律”的道德意识可以逐渐发展成为“自律”的意识,这就要求德育功能的着重点应由限制性逐步转为发展性。

  以上从三个方面对德育功能观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自身的功能必将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内容、新的变化、新的要求,这都有待于我们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