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意识时间:2008-07-02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美术教育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它要求我们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性的发挥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让其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儿童的个性不一样,表现在作品中,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活泼;有的奔放畅快,以画大的感觉为主,有的画风细致,线条优美。对此我们不要以统一的标准评价和规范他们,要勇于鼓励和启发,引导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表现,发挥他们个性上的优点,体现他们一种特质的个性美。过去儿童活动中大量运用“简笔画”这一单一的模式 ,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差异,限制了他们的独特个性的发展,教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这样消弭了学生个性,扼杀了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和自我创新意识。培养个性,我认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它确保了学生们个性的发挥,奠定了学生的创新之路。不管是天才还是后天的培养,我们都要以各种方式为他们的艺术个性开启创造的心智取。如遇到因画不好而胆怯、无信心的孩子可鼓励他们放松一点,随便画,稍有进步即给予鼓励 ;对于动手慢的孩子不可要求过急,作业中只要有创意,哪怕没全部完成也要给予表扬,肯定他的成绩,命名其敢想敢画。而对于艺术才能发挥好的孩子,作业要稍加复杂,略施难度。 二、创造性的思维 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思考。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我们要从多方向、多角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从而进行思维素质教育,使教学信息较好地双向交流,使我们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产生共振效应。我们要善于高浓缩的、散射的、最大限度的启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儿童在观看、倾听、品尝和触摸中构成艺术活动的基础,使其学会自己的思维能力,自觉地探索无限的知识。 1、添画,教师可以提供不完事的图画,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充添加使其更具意义, 如采取漫画形式,进行添画。这里表现出答案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达到培养兴趣、发展想象的目的。 2、续画,教师先开个头,让学生接着画下去,这不仅是形象构图的一种继续,而且是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同样能促使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对小学生来说主要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进行续画。这种一个线头、多种结局的手法,无疑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3、命题画,如我们美术课本的内容。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打开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的束缚,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思维想象,置身于教师创设的情境。成为情境的主人。 如教《蛋壳玩具》一课时,先出示蛋壳玩具,然后启发学生大胆思考,有哪些动物的身体圆面积滚滚的,适合用蛋壳制作?然后集中抓住其主要特征,保留最主要的,将一些次要的枝节部分淡化,以至丢弃。这时我们就可放开手,给学生自由创造发挥的空间。学生畅想创造出可爱的小猫、游戏的小鱼、勤劳的小蜜蜂和躺在宝宝衣中的婴儿、慈善的小和尚等各种带有不同“创意、情趣”的蛋壳玩具来。 三、想象力的激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儿童绘画固不可少的属性,它是创新的翅膀,是探索创新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存在不少妨碍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做法。比如有些教师演示画法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与教师示范画的内容、形式、色彩相同的画。这种方法虽然能通过绘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绘画技能,使学生掌握绘画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就是容易造成学生的模式化、概念化,使学生在画画时产生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把学生从被动模仿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大胆表现、自由想象,让其画其所爱,画其的想,使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有感而发,有情而画,从而使学生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创作热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学生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如:《我的太阳》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问:“如果没有太阳,那些东西不能存在?”这一问,孩子们的兴趣可高了:花、树、人、鸟------一切事物都不存在。“好,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我们可以将太阳想象成什么样子?”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感到新奇而兴奋,很快开动脑筋完成了一幅幅动人的作品。将太阳想象成狮子头、小孩子、山川、河流、花朵------只有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激活孩子们浓厚的创意,激发学习兴趣。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纳,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们按各自的想象大胆的创造。 中国发明协会王文光曾这样说过:“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在实际的工作中所表现出来才能的高低,正是取决于他们的创新思维素质。”所以,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一片蓝天,才能让学生自由翱翔,使其勇于想象,敢于创新,创造出有情感的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以达到素质美术教育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