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诗词,在高中历史教材和考试题中的引用已屡见不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的导课环节中恰当运用诗词激活课堂,以其趣味性和感染力提升课堂内涵的做法和体会。
一、运用古典诗词,营造乐学情境
运用古典诗词,营造乐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以岳麓版历史必修一为例,如讲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常引用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来进行导课。教师以磅礴的气势,朗诵出来,立即似磁石般牢牢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笼罩在教师的气场中,感受到秦王的英勇威武,一扫天下的霸气,也使学生悟出本节课的重点人物是秦王,对重要事件的分析要围绕着秦王展开。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诗中秦王指谁?诗中提到的重要事件是什么?这件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件事完成后,秦王又有哪些大的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然后,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思索寻找答案。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诗的分析,自己提出问题,并在看书中逐步去解答,形成学有目的、学有兴趣、学有主动的良好氛围。
二、教师创作诗词,启发学生思考
运用古典诗词固然能营造课堂氛围,创设乐学情境,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如果教师能亲自写几句诗,作为导课用,效果更是出人意料。如讲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笔者为本节写的导课诗是:“海上岛国民主在,众人参政乐融融。登台辩驳展才智,风范千秋赞英雄。”学生听后,首先对教师产生了一种敬佩羡慕之情,自然与教师的距离拉近,目光聚焦在老师身上,专心听教师讲下文。然后教师联系前面所学内容,对诗作一番简要分析:作为古希腊的一个邦国——雅典的民主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理因素——岛国;其民主的重要体现就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在雅典民主历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如索伦、伯里克利等是我们必须熟知的。教师再进一步梳理,针对本节内容对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雅典民主是怎样产生的?雅典民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雅典民主是通过哪些机构和方式展现出来的?哪些人在雅典民主进程中功不可没?学生带着老师的诗句和由诗中产生的问题,很快就会在书中找出对应解答,使自主学习的风气从一开始就融入课堂,贯穿始终。
三、学生赋诗言志,激发爱国热情
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能激励学生向先辈学习,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借用前人言志诗和教师创作的言志诗固然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可如果让学生动脑动手创作这样一首言志诗,并应用在导课中,那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诗歌为切入点,让学生走上讲台,真正变被动为主动,还历史认知于学生。如在讲第十六课《五四爱国运动》时,让学生在进行一番预习与思考后,写一首或几首诗来谈自己的认识。学生登台展示自己的诗作,畅谈自己的感想。全班学生群情高涨,纷纷走上讲台,用青春的火焰,用豪迈的诗句表达少年报国志。
这节课从一开始,就真正成了学生的课堂。学生自编自演的诗词导课,生动而鲜活,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一节成功高效的课堂,导课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运用诗词导课法有着多媒体导课法、问题导课法等无法比拟的优点。一首诗,展现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跃了,内涵更丰富,效果自然出乎一般课的意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