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学科间的关系也密不可分。整合各学科优势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是有效进行教学的良好策略。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坚持“语文学习要以探究为主”基本理念,尽可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们都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尤其是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网络教学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开拓更广阔的天地。但是,对小学生学习语文而言,联系生活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应当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语文学习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究机会,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以获取成功体验和过程经验。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在《鲸》一课中,鲸的外形,生活习性,居住环境和目标要求掌握的说明方法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来说比较陌生。如何把鲸的特点,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与孩子们的生活拉近?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网络教学。在进行网络教学的同时,向学生提供鲸的高清图片展示,视频播放,供学生观察、认识,让学生通过对鲸的观察了解获得有关鲸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更好地理解鲸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以及鲸的退化过程等知识,进而学习运用说明方法。
二、熟悉与语文学科内容相关的系列教材,有机地加以整合
小学语文的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以外,还应该留心、熟悉与语文学科内容相关的系列教材。《综合实践活动》,《社会与品德》的内容对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也有涉猎,这些内容与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语文教材中的《圆明园的毁灭》、《开国大典》、《松鼠》、《将心比心》等与《社会与品德》中的《我们的家》、《我爱祖国》等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或者是将语文课中有关动手做的内容与学校开展的一些实践性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把这些活动作为语文学习评价的一项具体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加强与人文科学的整合,渗透语文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强调人性的培育和理性的养成,促使个体在智慧、道德和身体方面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不单是知识教育,也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教人建立起对社会、对生命恰当的态度和情感。现在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只有个体的人在智慧、道德和身体方面的和谐发展才能构建起和谐社会。因此,在语文教学的活动和过程中,我们应做到语文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把握教育时机,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去年的树》、《小村庄的故事》这个单元,在完成单元教学任务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现在地球环境的认识,有学生提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工业污染对地球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有学生提到怎样减轻废品污染程度,有学生则提到千万年后的地球家园设想。其实,学生的回答已经体现了一定的世界观,教师应因势利导把语文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的熏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