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步得到转变,教学方法也在改变。那么如何结合新教材来更好地贯彻新课标,并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呢?笔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加的兴趣。”每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精神状态处于高度兴奋阶段,人虽进入了课堂,但心中还想着课间的玩乐,此时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利用多媒体请大家看《分苹果》的故事:李叔叔家有两个孩子,一天李叔叔带回来两个苹果,要分给两个孩子吃,每个孩子分到1个苹果。可是,第二天李叔叔只带回了一个大苹果,兄妹两个人怎么分呢?他们两个人很懂事,都想让对方多吃一点。这可怎么办好啊?妈妈说:“你们干脆平均分着吃吧!”于是爸爸就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两半。因此他们各吃了这个苹果的一半。故事听完了,那么我们怎么来表示一半呢?你们想知道吗?通过这个故事的引入,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重视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参与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下有师生相互合作,相互作用共同劳动的过程。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在认知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还是师生间情感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而且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为动力、为保证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学生学习缺少合作,教师们教授得多,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对学习问题的共同探究少,学习“主体”得不到充分体现,个性的发展也得不到强化。在教学中,积极的情感可以化为良好的行为,能促使教学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中,大胆地让学生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我先让学生各自看录像统计进校门的男女学生人数,结果学生统计的结果五花八门。面对这个困难,我问学生用什么办法才能够达到最好的统计效果?有学生说多看几次,我说统计录像可以,但是如果我们统计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就不能重复,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这时许多学生说用分工合作的办法:一部分统计男生,一部分统计女生,一部分人作记录,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结果,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合作统计的结果一致,没有什么误差。在该例子中,我让学生在发现困难时自己提出合作任务,结果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配合默契,产生了很好的合作效果。
三、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问题又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自己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等,加深了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