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时间:2014-04-26     作者:陕西省城固县独丘山初级中学 杨光林【转载】   阅读

 

     新课改的“创新教育”教法,给我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导向。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精心、自然、富有趣味的设计导入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面对求知欲较强个性迥异的初中生,要想上好一节数学课,导入的恰当和巧妙是成功的一半。我在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法
    作文有“开门见山”,数学课也可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上课开始就板书课题和讲解的内容,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重点突出,效果明显。如在讲用公式a2+2ab+b2=(a+b)2进行因式分解时,我首先直接将公式内容展示在黑板上,再与学生共同探讨公式的求证,最后再由浅入深进行公式应用练习。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使其在数学中可以更好地使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法。在讲解时将新旧知识充分结合联系起来,自然进入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从旧到新的自然导入。如在讲解圆的切割线定理时,重点强调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两弦的交点到圆外得出有三种情况。这样讲解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切割线定理得到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定理的内容进行叙述,同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点(线段积相等)和区别之处(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我通过这样的导入,就能让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新知识,关键还能掌握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三、实践导入法
    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和内容对学生印象深刻,学生的实践过程是他们手脑结合去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让学生任意画出三角形,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三角形三角,算出三角之和的大小,从而很容易得到任意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结论。让学生实践操作中得到知识,享受自我动手得到数学定理的成就和快乐。
    四、问题式导入法
    初中学生好奇心理很强,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研根源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习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际入手创设一些问题,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诱导学生从疑到思到探得到知识。如再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提出问题,把课前准备的一个三角形的纸板从中任意分成两部分,问学生是否能用任意一部分画出原来的三角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就给学生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知识。”
    五、类比导入法
    运用类比导入法,是要将两个意义相近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分数和分式、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等知识时,采用这种方法可让学生从类比推理中促进知识的迁移、理解,加深对相近相似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六、教具导入法
    通过对数学学具的应用,形象、具体、生动、直观的演示可以让学生将一些抽象的、不易掌握的知识充分理解掌握。如在讲“圆的内接四边形”时,我事先准备了圆的模型和四个图钉、四根皮筋,通过不同的变化,使学生充分理解圆的内接四边形的两组对角互补,通过这种导入法,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深刻,对概念的理解比较容易。
    七、重点说明导入法
    运用这种导入法,上课就要向学生说明本章或本课的重要性,使学生高度重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讲“一元一次方程”一章中,我首先向学生说明要掌握好这一章,重点就要学好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章知识在中考试题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今后更深学习的基础。讲解时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兴趣,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内,使其掌握知识。
    不管采用什么导入法,应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学生精神饱满和兴奋状态下,集中注意力,为接受新知识创造最好的条件。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