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进行圆锥的体积教学时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第一,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圆锥的体积、感知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作好铺垫。
教学时,我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学。先设置这样几个问题:①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②圆锥的体积指的是什么?③什么是圆锥的高?④怎样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⑤书中是用什么方法验证得出圆锥的体积的?⑥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圆锥的体积概念,自主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初步知道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的,在学生的大脑中初步建立起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空间模型,了解到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为进一步学习、理解圆锥的体积作好铺垫。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掌握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为学生动手操作、验证作好必要的准备。
在学生自学完本节内容后,我利用课件形象展示出圆锥的底和高,动态地展示出圆锥的体积就是圆锥所占的空间大小,通过鲜明的画面对比,让学生再次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一步在脑海中建立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空间模型。通过播放课件,展示给学生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使学生掌握了动手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过程。这样教学的好处是,通过生动、直观形象的画面,解决了学生动手操作的难点,能帮助学生理解圆锥的体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验证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使学生牢固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会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利于实践形成技能。
在学生实践操作时,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具,亲自动手测量、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得出它们的底面积和高相等,强化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使学生在脑海中更加牢固地构建出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空间模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圆锥里面注满水,再把圆锥中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同学们发现倒了3次正好将圆柱注满水,验证了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让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的全过程,牢固理解、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圆锥模型的体积,使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为动手操作是学生直接感知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和构建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重要过程。所以,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在大脑中主动构建出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间的空间模型,验证得出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间的体积关系是: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这样,教学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了知识技能,达到了发展学生智能的根本目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了自主学习—课件指引—动手操作的思维模式,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的学习方法,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