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时间:2014-04-23 “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出和解决问题为核心的问题教学,在新课标中得到确立和强化。现代社会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解决问题来推进学习,把解决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引路点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就认知过程的实质而言,课堂教学就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再到产生新疑问的螺旋上升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没有问题,问题解决教学就无从谈起,所以,第一步是发现问题。数学源于生活,数学问题正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从生活中抽象出问题并及时高效地解决,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当前,重视教师提问、忽视学生质疑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模式比比皆是。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代替学生的质疑,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代替全班学生,不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就无法经历由不理解到完全理解的思维体验过程,在运用知识时,就无法达到完全熟练的程度。 在学生学习新课前,首先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找不同年份的年历,观察、记录发现的问题,并尝试阐述这些问题。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报告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借助这些疑问和发现,笔者和学生一起寻找其中的规律和答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问题,并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的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来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和分析问题是学生从已知向未知的心理探索,是问题解决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提出和分析问题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机会,把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虽然学生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有时是幼稚可笑、不得要领,甚至是漫无边际的,但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或当堂答复,或引导讨论,或让学生自己释疑,或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能指责嘲笑,教师要及时回应学生的提问和分析,用恳切的目光、期待的神情、鼓励的话语等给予肯定评价,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保护学生质疑和释疑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课堂发言的心理安全感,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反之,若学生在提问和分析之后,得到的是忽视乃至训斥,这样必然会打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精神就会受到压抑,提问前学生会先思考自己的发言会不会令老师满意而顾虑重重,教师的“喜好”无形中就遏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思考的积极性就会被压抑。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对于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教师要给予指导。分析问题时,教师要提示他们有序思考,全面看问题;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既关注一般,也照顾特殊;既从个别走向整体,也从整体走向个别等。结合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教师多加赞赏和引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并渐成习惯。 引导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参与问题解决。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问题解决的机会和途径,如操作性探究、合作性交流和应用性练习等多种形式。 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增加感性经验积累,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课堂中,让学生多多动手“做数学游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合作交流,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认知。合作交流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安排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要求学生学会表达个人见解,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评论他人观点,学会接纳受他人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时,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是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学有成效。数学中的一些概念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即便懂了,印象也不深刻,而且对概念的认识也是肤浅的。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交流需要,可采用同桌讨论、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6~8人的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同时,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务求实效,不走过场。 实践运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新课标明确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实际问题,使所学的数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 综上所述,数学问题从发现到提出、从分析到解决,加强思维过程体验能显著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逐步建构认知网络。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鼓励、正确引导,推动学生自行探究并提出问题,在合作讨论、动手操作中,用创造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全面达成新课程标准确定的既定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