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新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创新,如何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粗浅体会。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向学生传授自学的方法。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一读《课程标准》,明确学习每一框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有的放矢。二读每一框的具体内容,弄清课本陈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事实,掌握其基本内容,弄清课本陈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事实、掌握其基本内容、观点、立场和方法。三读课外资料。读时政资料时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好能理论联系实际,借以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
要教给学生一些分解组合教材内容的方法。①教会学生“扩”书。由于思想品德课本内容的滞后性及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与现实联系得不紧密,有些内容阐述得不是很细、很深入,所举事例也不可能很充分。所以,为使书本上的内容能与时俱进,准确而及时地把鲜活的材料吸纳到教材中来是必要的。②教会学生“缩”书。就是把课本内容归纳概括成很少一部分内容,甚至归结为几句话、几个词,以便于理解和记忆。③学会“议”书。学生自学一段内容(包括名人名言)后,能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首先,要求学生要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并注意在书中圈画评点。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再次,要常疑、善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愿望,要设置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感到“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也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教师善于设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材是老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教材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教育的素材,关键是教师要强化“创新教育意识”,善于进行教学设计,选择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在明确知识目标的同时,应着重运用这些方面的创新因素,确定好能力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独立地、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比如,典型材料题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寻找规律,举一反三,形成创新技能。在教学中“举一”后要注重“反三”,要抓住时机,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挖掘,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才能逐步形成创新的技能。
三、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巩固和发展,离开社会实践,学生的主体意识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一句话,我们思品教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接近并认识社会,使之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