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浅谈高中政治教材处理技巧

时间:2014-04-15     作者:宝鸡市陇县中学 侯瑞奇【转载】   阅读

    高中新课程倡导新教材观,把教材定位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读本”。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新教材在生活化、形象性和材料的丰富性上有所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教材在逻辑性上却大打折扣,在理论分析上不很严谨,这对培养高中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去处理教材?对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微观层面来说无非是四个词:增加、删减、改变、移动。
    一、增加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还是建构主义的“知识建构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抑或是从政治课直面社会的特点和德育功能来说,“增加”无疑是政治教师处理教材最基本的要求和方法。
    一方面,作为“读本”的教材,是无法把最新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环境下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都容纳进来的;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建构又是在“已有经验”与“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必须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去丰富教材。增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乡土教学内容。如,对于我县的高中学生来说,学习《经济生活》不能不知道我县的民营经济,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在民营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二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最新的、典型的现象。比如在教授“多变的价格”时,可以创设“房价高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讨价格为什么多变,价格变化有什么影响,而且有必要增加“我国住房政策改革”的内容,使之能站在更高、更宏观的高度,认识现实的重大经济问题。三是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和重大的措施。最新的方针政策是对鲜活的实践最直接的反映。在处理教材时,依托教材增加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内容,不仅仅是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要求,也是理论与现实、已知与未知的互动,从而建构新的认知体系的要求。所以,从今后一段时间来看,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较全面地增加国家的“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二、删减
    既然教材只是教学的“读本”,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资格对它说“不”。如果教材中的内容落后于实践和生活,如果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建构知识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如果教材中的内容远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那么,作为教师,为什么要让它存在?“删减”与“增加”,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增”必须有“删”。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知道“增加”,而不知道或者不敢去“删减”,其结果是把教材养成了“胖子”,压垮累坏了我们的学生。“价格变动的影响”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次听课中,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生活离不开消费,那么消费什么、怎么消费谁说了算?(2)你想消费什么就能消费什么?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吗?”我知道这个优秀的教师已经被教材中的“消费者享有消费自由,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涨跌来决定要不要购买”引入歧途了。消费自由是消费者的权利,通过对“消费自由”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消费中践行“权利义务统一观”。但是这对解决本课的主题“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什么意义呢?教材中“消费者享有消费自由,可以根据商品价格的涨跌来决定要不要购买”是真正的画蛇添足。类似的内容不少,教师可将其放入“回收站”!
    三、改变
    超越教材,必须具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新教材许多地方的表述不够严密、不够规范、不够全面,有的材料即使在科学性上没有问题,但缺乏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教师应该有“改变”的勇气。
    一改材料。如教材第14页“铝碗和银碗的材料”。这则材料不仅陈旧,而且认真分析还有问题。电解铝技术的发明是“铝贱银贵”的重要原因,但是并非是唯一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界里“银”的相对稀缺性。另外,这则材料中所蕴含的炫耀性消费心理和方式,是不应该被提倡的,因此,从德育意义上说,这个材料也是不恰当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改换一个更具有时代性的材料:比如电子产品、计算机等。
    二改观点。教材第29页“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但是不能把消费的反作用归结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因为过度的消费和消费不足不仅不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相反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教材的表述是欠规范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修改为“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合理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三改知识点。教材第96页“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材的表述不全面、不清晰,学生阅读、理解、记忆都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改。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对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水平。第二,优化外资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第三,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第四,提高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四、移动
    高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显然已经不同于儿童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照搬教材“情景导入——情景分析——情景回归”的模式,也不能片面强调生活逻辑而忽视甚至无视理论逻辑。教材处理中的“移动”,其目的就在于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达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
    一是课和框题内部知识顺序的“移动”。如“国家财政”这一框题。教材的顺序是:财政——财政的作用——财政收入和支出。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因为财政的作用是通过财政收支实现的,学生理解了财政收入(从哪里来)和支出(到哪里去),就能为财政的一般作用奠定认知基础。这样的顺序更合乎“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
    二是不同框题甚至是课的顺序的“移动”。如第四单元第九课、第十课和第十一课,教材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这样由内而外的“生活逻辑”设计的。在我看来,更合理的顺序应该是把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移到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经济建设”前面。理由是:第一,在现代社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是不可分割的。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体现了改革与开放的统一。第三,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意。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在现阶段都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且,从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来说,学习了第十一课的内容能更好地理解第十课“科学发展”的相关知识。
    三是跨课、跨单元知识点的“移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中最重要的两大政策,而且对于生活在今天资讯高度发达的高中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已经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在经济生活的学习中,有必要把二者整合在一起集中进行探讨,这样使他们对两大经济政策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如教师在教学“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时,可以设计一个问题:除了财政政策,国家还可以用别的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吗?把在第九课才出现的货币政策引进来,集中进行分析和探讨。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