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在介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知识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体现在对材料文字加工、分析、提炼的能力,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方法。课堂上对材料、知识点的分析,通过语音、语速调整,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关键语句、关键字词,在缩短阅读时间的同时,提高对核心语句提取的能力。高考题出示的材料多是学生平时未见的信息,并且有些材料内容很长,所以沉稳的阅读情绪,敏锐的阅读技巧,同时调动运用材料能力都要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如何将繁琐的文字归纳为有逻辑关系的提纲式语句,如何准确圈出并理解关键语句,如何从材料中找到回答问题的依据或答案,这些都可以通过课堂上的阅读训练慢慢提高。
二、构建思考的课堂
新课标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较高要求,课堂上应注意对各种思维能力培养。如学生手、眼、脑并用,高效率运作,教师适时引导和提问,学生从无序思维到有序思维,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使得学生逻辑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通过分析原因——推理结论;或根据已知条件——提取有用信息——结合问题——找出之间关系——作出结论;或根据材料问题——联系已有经验——作出结论。通过缜密的分析、深刻思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延伸。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样需要课堂创造提升的桥梁,如通过材料重塑地理事物发展过程;或根据岩石岩层分析漫长的地壳运动过程;或根据现在地貌重塑地壳、河流地貌的发展过程。通过陌生的地理景观图、关联图,调动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敏感度,并能转化为常见的地理事物或问题。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是思维中的高级形式,能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突破僵化知识。高考的试题视角新、陷阱多,问法往往是由果溯因。多种思维方式通过课堂的运作大大延伸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和灵活性。比如在大气运动一节,通过地面、高空气温、气压、运动状况分析引导,学生可自行推断出山谷、城乡、水库及周边地区气流运动状况及对天气影响,进一步得出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性质,对热力原因、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差异也有更好的认识。所以,我们注意在上课时及时在关键地方给学生以提示点拨,并适当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三、完善表述能力
表述能力从根本上决定学生成绩好坏。高考要求答题完善、准确,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结果要能转为现实的语言、文字,这些都要在课堂上有效训练。虽然我们有许多地理答题技巧、窍门,可这些是针对常规题型,而高考题许多问法新颖,综合性较强,需要根据提问,正确审题后,对信息加工进行正确的表述。高考问题除了要求表达完整外,针对不同的提问,有的需要表现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有的要说明因果关系,有的要体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注意语言表述,突出地理学科性质,规范教学用语,对事物的分析科学准确,表达连贯,逻辑清晰,并将其渗透到学生的表述中。如对区位因素中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自然环境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五大要素入手;地貌中从地形类型、地质作用、地质成因分析;自然带取决于热量和水分,并非气温和降水;对某地地理位置的描述需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来表述。同时,对在学生回答的问题中或平时改卷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述习惯,对自己的问题思考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
